编者按
今年年初,诏安县委县政府“新春第一会”擂响实干奋进的战鼓。为此,县融媒体中心同步开设《真抓实干 奋勇争先》专栏,广泛宣传全县各行各业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
接下来,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展现我县在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中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本栏目将聚焦抢抓发展机遇、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成效,持续推出专题报道,记录奋斗足迹,奏响发展强音。
通过报道,在诏安县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树立以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显实效的导向,凝心聚力、提气鼓劲,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努力探索共同富裕的诏安实践,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进诏安工业园区,福建必冠芯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内,机械臂正以每分钟30件的速度精准作业。这家从惠州迁址的企业三年间实现产值达到5422万元,其“自动化蝶变”的背后,是诏安通过精准服务与政策赋能有机结合来破解企业升级痛点的系统性实践。
《严格把关》-吴洲萍-摄于福建必冠芯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驻企帮扶 助推项目落地
“最初落户时,79米的厂房长度连自动化流水线的一半都放不下。”必冠芯电总经理李木喜回忆起2022年迁址诏安的困境,仍感慨不已。作为专注LED铝基板研发的企业,其产品主要供应电视机、显示器等传统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倒逼企业必须通过自动化升级降本增效。正当企业因场地限制一筹莫展时,挂钩该企业的诏安助企服务专员何政主动上门对接,架起企业与政策的“连心桥”。
诏安通过“一企一策”协调闲置资源,帮助必冠芯电顺利租赁36亩土地上的7栋建筑,盘活4.8万平方米闲置空间,同步联系设计单位制定流水线方案,解决了原有79米厂房长度不足的问题。在政策落实方面,协助企业申请设备购置加计抵减政策,大量节省了初期投入,推动企业降本增效。项目推进中,诏安发挥企业挂钩帮扶机制的优势,以“需求即时响应、难题靶向解决”的服务模式,帮助企业更快完成从场地勘验到环评审批的全流程手续,为自动化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政策滴灌 驱动转型加速
在自动化升级过程中,诏安创新推出“设备升级+产能扩张”双轨扶持,将“百名干部挂百企”机制与“一周一会谈”常态化会商相结合,形成“精准对接—快速响应—闭环解决”的助企服务链条。挂钩干部通过“不叫不到、随叫随到”的服务,深入企业一线摸排需求,对正常生产企业聚焦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对减产企业建立问题清单实行“一难一策”,对停产企业制定专项帮扶措施推动复产。针对必冠芯电计划再投2500万元升级设备的需求,助企服务专员从政策匹配到资金对接全程跟进,通过“党政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定向推送智能制造政策,协调多部门共同推动企业进一步明确“设备升级+产能扩张”发展路径。
同时,诏安深化“三张清单”机制,滚动收集“重点关注企业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和协调任务清单”,对企业反映的用地、资金、用工等问题实行“随接随办、清单管理、限时销号”,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入企服务2246家次,线上受理企业诉求65家次,办结率达100%,兑现各类奖补资金5440万元惠及543家次企业,为智能化转型提供全要素保障。
示范引领 激发主体活力
在全链条赋能下,福建必冠芯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生产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不仅提升了产品稳定性,更强化了市场快速响应能力。这种政企协同的转型模式已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园区企业掀起智能化改造热潮,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管理效能,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迈进。诏安将以必冠芯电为样本,总结形成“场地保障—政策匹配—技术赋能—产能跃升”的全周期服务范式,为更多民营企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自动化改造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助企专员,我将继续秉承着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发展的宗旨,进一步做好蹲点服务工作,用心用情用功服务企业。”何政说。接下来,诏安将通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聚焦企业转型“关键处”、筑牢要素保障“压舱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像必冠芯电这样的民营企业,在政策红利与精准服务的双重赋能下,从“传统生产”迈向“智能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