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4日讯 (通讯员 赖颖欣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夏日炎炎,大溪镇壶嗣村党群服务中心却人气爆棚。来自周边7个村的49名党员把座位挤得满满当当,眼神里满是期待。讲台上,老师没念稿子,而是把大道理“拌”进了本村的老故事里,听得人频频点头。到了互动环节,话题是“咱村的红色基因咋变发展力?”,起初大家还有点放不开,你看我我看你。可当几位老党员嘴角一翘,露出会心微笑,老师心里有谱了——这路子,对味!为了“破冰”,老师从“垃圾别乱扔”这种身边小事聊起,巧妙勾连“阿里山神吴凤故里要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一下子点燃了话匣子:人居环境怎么整?养猪产业咋升级?身边事、真问题、好盼头,让讨论越来越热乎。退休的老支书摩拳擦掌,刚转正的小年轻也抢着发言,都在琢磨“党员这身份,咋干出个样儿来?”
这热腾腾的场面,正是大溪镇党校“送课下乡”的生动写照,也是乡镇党校实体化建设按下“快进键”的缩影。
精准滴灌,“家门口”的课堂活起来
大溪镇党校的课,可不是“一锅炖”。主题党课鼓干劲,“农村接待礼仪”课教实招,缺啥补啥,精准得很!这送到“家门口”的高质量培训,背后是党校打出的一套实体化运行“组合拳”。今年以来,大溪镇党校灵活开课,党员轮训、入党积极分子班、党务工作者专项课、送课下乡......累计给228人次党员充了电、加了油。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
搭稳台子,实体化运行有“硬支撑”
要让党校真正转起来,得先打好地基。大溪镇定了“硬规矩”,书记亲自挂帅当校长,组织委员专职抓落实。课堂也不拘一格,会议室、“青年氧吧”年轻干部学习沙龙、党建示范点、壶嗣村的家风馆......都成了鲜活的“教室”。师资更是“混搭风”,既有县里专家“传经送宝”,也请来本地致富能手、客家话“土专家”登台分享,确保听得懂、用得上。
按需“配菜”,党员成长“口味”各不同
大溪镇党校深谙“因材施教”之道。给农村党员备的“硬菜”是花卉果蔬种植、直播带货这些致富技能;给社区党员“加餐”的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本事;针对“两企三新”党员,则端上休闲旅游服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定制套餐”。领域不同,“菜单”各异,力求每道“菜”都解渴、管饱、用得上!
课堂“破圈”,田间地头也是讲台
党课怎么上?大溪镇党校玩出了新花样!告别“填鸭式”,拥抱情景模拟、互动体验。教室?不局限!田间地头是课堂,灵龙谷的文旅基地是课堂,廉政教育点、红色革命遗址......统统变身“沉浸式教室”。党的理论教育,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进了脚下的土地和火热的生活场景中。
这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打下来,大溪镇党校成功实现了从“牌子挂起来”到“真正转起来”的跃变。“送课下乡”像精准的“滴灌”,把养分直接送到党员“心田”,不仅点燃了服务家乡的热情,更激活了基层的每一个“细胞”。大溪的实践响亮地回答:党校唯有真正“沉下去”,充满“烟火气”,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在这片沃土里深深扎根。让党课离泥土更近,离人心更亲,这就是大溪镇党校跑出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