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华侨报:新年长假仅1天 日本民众崩溃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1-25 16:35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中新网1月25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对于凡事喜欢周密计划的日本人而言,新年伊始是最佳时期。除了收入、家庭等大事之外,提前设计新一年的休假计划自然也必不可少。新年长假刚过,日本就有大批网友惊呼,这个猴年的假期是大大的不妙!连新年假期都如此不给力,这一年上哪去找动力?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网友吐槽称,1月1日赶上周五,加上周末两天,期盼已久的新年长假(日本新年长假相当于中国春节假期),实际上才有一天。连新年假期都如此不给力,这一年上哪去找动力?

  再看日本的“红日子”。所谓“红日子”,是指日本建国日、天皇生日、敬老日、勤劳感谢日等各种传统节假日,在日历上均用红色标出。赶上好年份,这些红日子大多能和周末、其他节假日串联,形成少则3天多则10天的长假。而令不少日本“休假控”流泪的是,2016年的五一黄金周、山之日(8月11日)、秋分(9月22日)等“红日子”几乎全部出现“断层”,无法形成连休。休几天上几天班,连出个远门都不行。

  日本的连休,与日本社会息息相关,对国民精神状态也有很大影响。虽然盘点起来,日本这样那样的“红日子”一年有十多个,让中国上班族煞是眼红,可是日本社会整体节奏非常快,职场压力也很大,而且家庭生活十分有限。

  每隔一段时间的连休,是日本社会全体调整的时机,也是个体喘息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平日工作至上的日本上班族,连休也是回归家庭、寻找自我的难得闲暇之时,必不可少。换句话说,小连休的存在,已经是日本人的一种强烈身体与精神需要。

  连休还是日本经济的 “强心剂”。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内需不足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旅游消费对日本经济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大。而赴日旅游的外国人却是主力军,热度远远超过日本国内的民众。日本学者指出,这不仅仅是收入原因,还与日本人缺乏足够的休闲时间密切相关。

  因此,连休不但能解放日本人的精神,还能释放他们的钱袋。目前,“连休消费”已经成为日本最为重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经济。因此,对连休减少叫苦连天的不仅是普通民众,还有伸长脖子期待“连休经济”的商家们。

  不过,连休减少,也有人为之叫好。日本服务业的很多员工表示,去年连休较多,可忙坏了他们,连休意味着“连累”。还有不少理性的日本民众表示,虽然连休时很快乐,但是难以及时转换身心的“休假综合症”也很可怕。连休太多,意味着需要不断转换状态,反而影响了工作与生活。适当少些连休,也不一定是坏事。

  说一千道一万,日本2016年的日历就摆在那里。嫌多嫌少,假期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可是假期的设计还是要多听听民意,更切合大多数民众的需求才好。不过说到底,无论是日本经济的提升,还是民众生活的改善,都无法完全寄希望于“连休”的多或少。如果日本不能从根本上形成经济良性循环,并从体制和文化上解放疲劳不堪的民众,连休再多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蒋丰)

  (原标题:新华侨报:新一年假期不给力让日本民众崩溃)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兴夫
  • 陕西眉太高速公路建设有新进展 预计年内全
  • 鸡西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视频】惠安开渔啦!
    【视频】惠安开渔啦!
    医解百科︱隔夜西瓜能不能吃?(视频)
    医解百科︱隔夜西瓜能不能吃?(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福州三伏天即将结束 但炎热升级 聚合力谋新篇 永春介福乡“三区联创” 激 永春:泉州首个乡村短剧拍摄基地成立 首 永春:泉州首个乡村短剧拍摄基地成立 首 聚合力谋新篇 永春介福乡“三区联创” 激 如何打造一场久久为功的数字金融实践?中 泉州安溪:创设“三会联动”工作机制 激 擂台赛能力,实绩论英雄——诏安官陂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