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发布“2012年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阅读指数”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年阅读6.2本纸质图书,长沙市阅读指数继续领先其他城市。这种以量化的指标测量全省居民的阅读情况在国内尚属首创。(11月1日《潇湘晨报》)
就全国而言,2011年全国居民的平均阅读量仅为4.35本,可见湖南城市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湖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说是值得称赞的。
然而,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校长,在农村工作快三十年了,对农村的阅读状况却深感担忧。先说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九成教师的办公室只有教学参考书、学生作业本,或许也有几张凌乱的报纸,除此之外,就难以看到其他的书籍了。工作之余,也是首选看电视,其次是上网,再是闲聊,抽出时间阅读书籍的是寥寥无几,一年到头去买本书看的当属凤毛麟角了。镇里唯一一家书店,每年除了订购教材,卖卖教辅书,就别无生意上门。再看乡村,由于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在家,除了麻将声、鸡犬声,整个乡村院落就好像一个落寞的世界,仿佛与繁华的现代文明隔绝了好几个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里除了有几本课本作业本,根本就别指望还会有其他的书籍,如果直愣愣去问一句“你看书吗?”,保准也会得到许多雷人的答案,至于阅读率,估计有零的突破就谢天谢地了。
再来看湖南这个调查,既然是“城市阅读指数”调查,那就是说不包括城市里的农民工,如果说农民工进城后能够有时间学学城里人,也拿起书本看看新闻充充电,那确实令人庆幸,可惜的是,调查者恐怕心里早就清楚,把农民工当做调查对象的话,那个“人均年阅读6.2本纸质图书”的数据绝对就会立马降下许多。农民工这样一个大群体,进城打工与阅读无缘,回到家又是一个与阅读绝缘的环境,可见整个农村的阅读状况已是糟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难道说,书籍,就真的不会走进农村了吗?这确实是一个难解的课题,光靠政府偶尔搞个活动送送科技书之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每一个农村青壮年更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以自己的榜样力量来带动长辈,拉动下一代,营造一个重视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样做,难度很大,但或许还会看到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