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依靠凭空捏造的四千余平米厂房,寻找中间人、勾结拆迁业主、买通评估机构、虚列拆迁建筑,竟逃过层层审核程序,获得400多万元的国家拆迁补偿款。武汉近日查处一起土地局长虚构建筑骗取拆迁款案,这一“低劣”手法的背后,实际暴露了拆迁补偿机制的漏洞。(10月29日新华网)凭空“画个厂房”骗得拆迁款,似乎是个笑话。但是,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武汉四新新区土地局原局长余新龙利用审核漏洞,勾结业主,骗取拆迁补偿款430余万元,造成国家损失90余万元,将拆迁款变成中饱私囊的“唐僧肉”,其中审核制度漏洞无疑为局长大行骗局提供了很大的忙,让人深思。
应该说,在加强权力监督方面,各种机制多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大或小的漏洞使得权力对公共资源的觊觎从来没有停止。特别是在利益群体相互勾结的状态下,1+1>2的作用更为显著,使得权力更具有了极大的侵害性。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就是一头野兽,其侵害性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一批权力侵吞公共财产的案例不断涌现,有的是专职专管蚁吞国家资产,有的是大权独断鲸吞骗取国家资产,也有的是“几个硕鼠”或“几窝硕鼠”合伙利用职权侵吞骗取国家资产,林林种种,不一而足,都表明缺少有效监督的权力所具有的侵蚀性。余新龙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几个公权力和职业中介的串通合伙才骗过审核监督的漏洞。倘若监督检查机关能够到拆迁现场进行一次走访,甚至问一问土地周边的群众,就能够避免这样的骗局,但相关机关没有履行这样的职能,这也为余新龙们能够骗取拆迁补偿款出了把力。
所幸的事,土地局长的骗局没能得逞。帮忙“抬神笔”的“奴才们”也必将遭受法律应有的严惩。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再严密的侵吞伎俩也逃脱不了法律的监管。但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徒法无以自行。以此案为诫,应该加强权力的公开运作,严格执行审核、测算、评估、复查等监督程序,改变当前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以事后审计为主的现状,探索推广征地拆迁全程审计,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实现权力的内部和外部监督的有效配合,才能让隐藏在背后觊觎国家资产的“硕鼠”们不敢伸出也不能伸出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