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宏福园草葬区,有人放着一束鲜花祭奠先人。这种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渐成时尚
泉州宏福园,有人在放鞭炮,现场扬起浓烟
宏福园,一对老人携手来扫墓
海都闽南网讯 清明时节,祭扫寄哀思。昨天,泉州迎来了小长假三天以来的祭扫高峰,据宏福园殡仪馆、清源山管委会、皇迹山陵园等市区三个扫墓聚集点的统计,当天扫墓人数超过了10万人,其中去宏福园扫墓的有5万多人。
与往年不同的是,祭扫的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一位在宏福园做清洁的阿姨介绍,虽然墓园里鞭炮声不断,但是,与往年相比,鲜花祭扫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三天来产生的垃圾,是历年最少的;而在厦门,清明时节鲜花扫墓已渐成时尚。
泉州市殡管所所长助理王玉印介绍,今年清明前后出入宏福园的车辆明显增多,有6000多辆。
不过昨天上午,前往市区宏福园祭扫的人并不多,车流量也比较小。但到了下午1时许,在园区大门口,车子便排起了长龙。但进的车辆多,出去的很少,因此并未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发生。直到下午2点左右,开出园区的车辆渐多,园区门口也骤然拥堵了起来。
来自泉州市交警支队丰泽大队三中队的民警和协管人员正分散着进行交通疏导。林警官说,清明节前后十天,都会有人陆续到宏福园进行祭扫,他们也都会安排人员到园区进行交通疏导。对于昨天园区内的交通状况,林警官表示,比前天要更有秩序。原因是,前面几天的祭扫已经分流了一部分车流,不少人避开高峰期,反而是清明节这一天人数反而要少一些。
据了解,直到下周末,交警还将继续安排人员在宏福园执勤。交警提醒,行驶车辆不要逆向行驶,不要窜道,也不要在路中间停留。
特写
树葬草葬 简简单单身后事
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一片绿油油的草皮,一些人就用这样的生机勃发的绿色,来寄托对逝者的一片追思。
宏福园里,树葬区和草葬区的面积并不十分宽广,购买者显然也不多。走在树葬区外头,树下可见的小墓牌寥寥无几。谢先生一家正在一棵小树前的桶里燃烧着金纸,他说,树下埋的是他的太爷爷,原先是埋在东岳山上的,后来才在这宏福园里买下一棵小树的位置,打算长埋于此。他说,其实这样挺好的,树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多么有生命力!
草葬区是不大的一片草地,不时有调皮的小孩子嬉戏地跑来跑去,上面仅有一小块牌子,旁边插了一束花,显然最近几天有人刚刚来祭拜过。
丢了一大单生意 孝子驱车千里祭祀
没有鞭炮、礼花,只有鲜花和酒,在皇迹山陵园,年过五旬的陈先生,向父母跪拜之后,独自坐在父母的坟前,静默着,眼里流出泪来。
“不放鞭炮,让他们继续好好休息吧”,陈先生说,父母喜欢安静,而父亲喜欢喝酒,他就带上一瓶酒、两束鲜花,虽然清淡,却显得有心。
陈先生说,他是南安人,在广东从事建材生意,生意做得不错。昨天接到一个30多万元的大单,因为清明节要回来扫墓,他拒绝了。昨日凌晨3时,他就一个人开车,从东莞出发,直奔皇迹山陵园扫墓。
“相比孝心,财富再多也只是身外之物。”他说,父母过世的时候,他放下生意,一直在病床前伺候。“做父母,很难的,”陈先生边说边抹眼泪,他说自己很好强,一般不在人前流泪,可是,在父母坟前,他实在控制不住。
他说,父母一世务农,老实本分,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只好出去做学徒,数十年的辛苦积累,才有现在的生意规模。
“和父母一起待的时间太少,”陈先生说,他常在梦里见到父母,父母向他微笑,还问他最近好不好,生意做得怎么样,而自己心里,却一直感觉有愧。
相关新闻
三天小长假结束 迎来返程小高峰
昨日也是客流返程的高峰期,截止昨日下午5时许,泉州动车站客流人次1.2万左右,当天的车票已售罄,今天早上前往上海、杭州、福州的票源也很紧张。
泉州新车站和客运中心站昨日迎来客流3.2万,其中,前往厦门和福州的客流较多,车站加开班次补充。4月1号至昨天,两车站共售票17.3万左右,其中70%为短途客流。与去年基本持平。
厦门集美
鲜花祭奠成成时尚
昨天,位于集美区天马山的中华永久墓园,也迎来了数以万计前往凭吊亲人的市民,他们手捧鲜花,寄托哀思。
据墓园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墓园墓地已增至7000多个,扫墓的人流主要汇聚在清明假期这几天,每天都有上万人。墓园里,前往悼念先人的市民排成长龙。摊主们卖的大都是些鲜花、饮料或水果等,以往那些外地经常冒出的迷信用品已很少见。一位李姓摊主说,今年清明节的鲜花销量是往年的三四倍,其中,菊花、康乃馨等供不应求。
“随着政府大力宣传和市民素质提高,文明祭祀新风随处可见。”厦门集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国治说,目前,清明时节鲜花扫墓渐成时尚。
集美除天马山的中华永久墓园、灌口殡仪服务站骨灰室等多个清明祭奠场所,集美区辖区的内山林累计有主坟地1800余座。今年清明节,集美相关部门通过“改烧纸钱为埋纸钱、改发传单为压名片”模式,引导群众将纸钱压埋山地坟前,同时将森林防火须知制成塑胶名片放置坟前,让扫墓群众自觉遵守。(本网记者 彭建文 郑慧雅 张帆 郑友贤 谢明飞 吕波 通讯员 吴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