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岛两头2厘米高的小落差,却引发了众多大市民口水
海都闽南网讯
市区刺桐路与泉秀街的人行道已改造完工并开始通行,但读者伊小姐等人近日陆续致电海都热线通968111反映,两路交会处非机动车道与沥青路面交接处台阶,高出沥青路面好几厘米。每次电动车经过这里时都会发生震动,如果有人骑自行车经过,都要下来推车,建议把这个台阶磨平,使通行更顺畅、更快捷。
实际上,读者伊小姐所说的有落差位置,指的是过街浮岛。邦邦实地走访发现,不只是刺桐路与泉秀街交会处有这样的情况,刺桐路与丰泽街、宝洲街等相交路口,共10条衔接处就有6条明显有高约2厘米的落差。
对此问题,建设单位、市政工程开发总公司明确回应说,已开始摸底巡查,找出实际情况与设计要求不符之处后,再行组织整改。
斜面不合缝 2厘米难倒骑车人
如读者所言,刺桐路改造后,铺上清一色红色的非机动车道曾让人耳目一新。
但在横穿马路同一侧两条斑马线之间过街浮岛的非机动车道上,却有一处瑕疵让骑车人颇为不便:浮岛地砖路面与刺桐路沥青路面间高度落差,路面衔接处铺有斜面条石作为缓冲。斜面条石本应与路面严丝合缝,但在泉秀街路口,南边浮岛往客运中心站方向的斜面条石下沿,却高出沥青路面约2厘米,而该处浮岛路面比沥青路面足足高出约8厘米。
同样的情况在刺桐路与宝洲街、丰泽街交叉路口也存在,这些路口共6个衔接处高出路面约2厘米。
邦邦在泉秀街和丰泽街路口观察许久发现,骑车人从浮岛驶下,经过不合缝的衔接斜面时,无论如何减速,都会连车带人重重颠上一下;骑电动车上浮岛的市民,有的选择加大马力一冲而上,有的则以双脚撑车缓缓而上,更有骑自行车的市民,干脆绕路改走机动车道。
市民张先生每天骑电动车经过泉秀街路口,对浮岛缓冲斜面不合缝意见很大,“这落差实在太大,每次从浮岛上面下来,屁股都被撞得生疼。要是车上载着人或者东西,还真不愿走上面,怕把后座的人或者东西颠下来,直接走外面的机动车道还更方便些。”
市政部门:再次明确表态整改
其实,就过街浮岛与路面衔接落差大的问题,春节前本报曾有相关报道(详见本报1月14日A10版)。当时泉州市市政工程开发总公司工作人员曾表示,将联系施工队现场查看整改。但现在龙年春节已过,此处非机动车道的缺陷,仍未见丝毫整改痕迹。
就此事,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吴副局长,近日接受了邦邦采访。
在向市政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陈海杰了解情况后,吴副局长表示,刺桐路沿路各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略微突出是设计要求,目的在于缓冲来往车辆行驶速度,市民所反映的落差过高的衔接处,可能是施工不精所致。市政工程开发总公司之前接到邦邦反映后,已派出路面人员进行摸底巡查,将找出实际情况与设计要求不符之处,之后会根据情况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
同时吴副局长还表示,市政工程开发总公司将再次与设计单位讨论,是否有必要取消非机动车道路沿石突出的设计,“毕竟,瑕疵虽小,但却影响了很多市民。市政道路设计还是应当便民。”(本网记者 涂传之 黄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