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输液有凶险应审慎
继航空总医院做出有效尝试后,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日前也出台政策,向过度输液举起了“手术刀”。
8月18日,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发出通知,确定了门、急诊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共计53类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包括普通感冒、上呼道感染、小儿腹泻等。并明确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医疗机构每月随机抽查处方进行点评,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将于发文三个月后组织对省直医疗机构检查并对各地医疗机构进行抽查,检查结果将对全省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考核。
但也应该认识到,遏制过度输液绝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责任,患者要转变“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好得快”的认识误区,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航空总医院呼吸专家邹水兰认为,医院和医生有必要让患者知道,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由于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救治起来很麻烦。输液器具、消毒和配药时操作不合格,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也存在着不溶性微粒残留体内的风险。
专家指出,感冒输液并不比吃药好得快。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孙忠实教授称:“在所有输液中,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公众也应该理性认识到,为了自身健康,能不输液就不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