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头条 > 正文

河南汝州遇63年来最严重干旱 多地饮水困难粮食绝收

来源:扬子晚报 2014-08-15 08:15 http://www.mnw.cn/
[摘要]2014 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

  【2014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河南省多地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粮食绝收的情况。】

  2014 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旱情的发展更为严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里的调查。

牛山东麓的河南省鲁山县,遭遇夏季大旱。

河南洛阳 玉米在焦渴中枯死

  全村老少齐出动,为得一口“救命”水

  当《经济半小时》记者赶到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时,几十个水桶已经在送水车旁排成了一条长龙,从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动,等待接水。朱沟村交通相对便利,送水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因此大家都挑着扁担来取水。

  记者:村里有井吗?

  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村民:没有,井都干了。

  村民韩能:我已经担一回了

  她叫韩能,今年63岁。老伴身体不好,只能靠她自己来担水。韩能家里距离送水车的距离只有几十米,但是担着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对于63岁的她来说依然十分吃力。韩能告诉记者,这是送水车第三次来到这个村子,从年初干旱到现在,村里人只能靠去山下边的村子买水来度日,一次交一元钱作为抽水的电费。

  村民:缺水最起码有半年了。

  韩能:半年。

  尽管县里通知这些村民,送水车以后会每隔几天来送一次水,但是韩能依然想在这次多挑上几担,刚把桶里的水倒进水缸里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车前的队伍里。直到送水车要开往下一个村子,她才终于撑不住放下了担子

  记者:这也不休息会,直接再担啊?

  韩能:再担一担。你坐,我歇歇,谢谢。

  记者:担了几担水了?

  韩能:担了三担了。昨天担的,今天又担的。

  记者:三担水够多长时间?

  韩能:三担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并非每一个缺水的村庄都能够得到县城里送来的水。一些村庄由于地处丘陵地区,山路狭窄多弯道,消防车、洒水车等大车难以开到村里送水,这里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张石磙今年63岁,家住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和老伴相依为命。除了种地,张石磙还养了20几头羊。然而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村里从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来则完全停水,张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几里远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韩能担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村民张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彻底干了。水从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全部干完。一般平均都是两天,过两天以后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张石磙种的三亩多地几乎没有收成,这些羊成为了他的唯一收入来源。每次拉回来的水一半以上是喂这些羊用,老两口用的只有两三桶水。

  张石磙:水现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从东沟村到取水的刘庄村,来回约30里路。东沟村的这个村小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只剩下几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张石头、张石磙这样的老人不会开农用车,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车,步行取水。张石磙家没有牛,他要取水还得借用邻居张石头老人的牛。

  记者:家里有几头牛?

  张石头:一头,那一头卖了,没水卖了。

  记者:这头牛是舍不得卖?

  张石头:这得拉水的。

  张石磙:人掌着车子把,牛在前面拉着,都是这样拉法。

  第二天早上6点,天刚亮,张石磙就来到了张石头家。 两人一起出发到8公里之外的刘庄村去打水。张石磙告诉记者,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忙农活,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没有长成,打水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张石磙:这离刘庄就是三十里地,一来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记者也碰到了取水回来的村民。这位村民告诉记者,连续几个月都得拉水,让他不得不专门贷款买了一辆车。

  记者:你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从乡政府拉的,十几里远,这拉水。为了吃水,没有水吃,贷款贷8000元钱,买了这车拉水。

  记者:刚买的车?

  村民:嗯。

  村民贷款买的拉水车

  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来到了要取水的刘庄村。张石磙告诉记者由于连续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们也不好意思总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户。

  张石磙:有的到了路边,有熟人亲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这,有人跑那,到处找水。全部在人家这一家拉,都很麻烦。

  而此时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已经在等候着他们。车一到,便将准备好的水管取了下来,引出水后插到了取水用的铁桶里。

  记者:来几次拉水车?

  刘庄村村民:几次?那这山里面十几次也有。

  两人的桶都装满以后,张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没想到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却和他抱怨了起来。原来尽管刘庄村目前井水还充足,但是一些较浅的井已经开始干涸,这让刘庄村的村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吃水问题。

  刘庄村村民:俺这井这也干了,就大队这井,这点能出来水了,你就跑下来拉水

  张石磙:就因为你这还有水,将来没水的话,俺也不能(来这拉水)。

  刘庄村村民:俺这打五六十米那井,现在都干了,都没水。

  张石磙和张石头装水的水桶是由汝州市水利局统一发放的,每个桶装满水约有400斤重。回程的路上,两个人的车都套在了牛车上,并且需要两人同时使力,和牛一起拉着水车。平地已经很是吃力,遇到上坡的路,张石磙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车卸下来,让牛先把张石头的车拉上去,再返回来拉自己的车,否则牛和人都吃不消。连续走完几段上坡路,别说是两位老人,即使是这头牛,也累得不肯往前继续走。

  记者:你这是每次卸完再下去接它。

  张石头:牛上不来。

  记者:这牛我看走得也挺累的。

  张石头:是的,下去就不想走了,拉着走。

  张石磙:要说这个牛拉着,这上坡轻松,下坡就出力,如果它拉着,扶着把,这下坡咱们车子(总跑偏了)。

  村民张石头、张石磙用牛车拉水

  张石磙告诉记者,回程的路上他们一般要休息四五次, 两人拖着这100多斤的水一共走了三个多小时, 上午11点左右两人终于来到了家门口。 回到家卸下车,张石磙立刻在饮羊的水盆里洗了一把脸。

  记者:您这洗脸水就用牲口饮水的小盆洗?

  张石磙:俺一洗完就(喂)牲口了,没水,这水一点都不糟蹋,洗了后全部(喂)牲口。

  对于张石头和张石磙来说,水是此刻最为珍贵的东西,一点也不能浪费。记者临走时他们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早日下上一场大雨。

  张石磙:下雨是比啥都强,它不下雨也没办法,上级给贫困地区帮点忙吧。

  旱情严重拉水难,粮食绝收让人愁

  像韩能,张石磙老人这样,往返跋涉三四个小时,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的情况,在遭遇大旱的河南农村并不少见。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也是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旱情,也给这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继续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的报道。

  这里是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的一个村小组,气温高达35度以上,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们都聚在了一起,旁边则是一辆辆架子车,上面放着各种圆桶。不时还有村民拉着架子车,载着水桶加入到等待的人群中。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唯一的一口井早在两个月之前便几近干枯,许多人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今天县里的送水车将第一次来到这个村里为他们送水。

  记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断水的?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都快有一个多月,快俩月。

  记者:这个井是用了多少年?

  村民:有四十多年,没有枯过。

  记者:今年是第一次?

  村民:第一次。

  就在多数村民等着送水车来送水时,50岁的宁柏灵却没有闲着。宁柏灵的孩子们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陪伴着83岁的母亲 。村里位于丘陵地区,交通不便,今天县里的送水车也无法开到村里,需要村民用架子车到半山腰将水拉回来。宁柏灵家里没有车,自己又上了年纪,不能走太远的路去挑水。只能继续依靠村里的井水来生活。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宁柏灵:不能全村人都下去担,因为什么,都下去都担不了,没有那么多水,有的拿空桶都回来了。

  记者:那你们怎么决定谁家担心谁家担不着水?

  宁柏灵:那就是过两天就是轮着,今天你去担两担,担一担先吃着,明天他去担。

  宁柏灵告诉记者,村里有车的人家最近几个月每隔两三天就要到周边的县城去拉水,有限的井水则留给像宁柏灵这样既没有车又生活困难的家庭。井水不够用时她还要让那些去县城拉水的邻居们周济几桶水。

  宁柏灵:像我们这些人,拉车又不会拉车,也不会开车,又拉不动因为老了,就是来担水。

  由于井水已经见底,每次取水都要有人从井口沿着管道下到十几米深的井里,再踩着梯子下到井底来舀水。因此宁柏灵每次取水还得依靠同村人的帮助。

  宁柏灵:早的时候,我自己可以,用水都可以拉上来,现在是打水人得下去,我下不去,没那能力。

  深达十几米,直径三米多的井里已经露出了井底,只剩下坑里的一滩水。村民用小盆舀满一桶水以后,再由井口上的村民用绳子提上来。由于水量稀少,每次装满一桶水都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桶里的水也比平日里浑浊了许多。

  宁柏灵:回去给它一澄,稍微一澄就可以吃。

  此时又有两名村民加入到了取水的队伍中。最终从井里提上来了6桶水。舀完了最后一桶水,井底的村民又沿着铁管爬回井口,出来时气喘吁吁。

  记者:这下面估计还能舀上来几桶水?

  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村民:舀两三桶。

  记者:两三桶也就见底了?

  村民:见底了。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今日(6月13日)最新油价查询:92号、95号
  • 6月17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92号95号汽油是
  • 6月17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92号和95号汽油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视频】现场直击!高考首日泉州学子奔赴考场
    【视频】现场直击!高考首日泉州学子奔赴考场
    泉州晋江:特色民俗迎端午 水上掠鸭趣味多(视频)
    泉州晋江:特色民俗迎端午 水上掠鸭趣味多(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省政协举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 2025渔业周·渔博会在榕开幕 结“粮”缘 施“粮”法 谋“粮”策 第二十一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开幕 省领导赴龙岩调研学习教育和产业链党建工 第十七届海峡论坛·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在 十三届省政协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自主创新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