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路径
与“子长模式”不同,福建三明市由于政府财政资金不充足、医保体系出现供需失衡,致使三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走上了“一条不靠增加财政投入的改革路径”。
然而“不靠增加财政投入”不等于财政不投入,在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以后,医院的收入一定会受到影响,公立医院的基础建设和购置大型设备所需费用,政府必须承担起来。
三明市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詹积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改不是变戏法,老百姓和医保基金节省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挤压药价的虚高水分。
2011年,三明市公立医院的医疗和药品总收入为18.98亿元,按照预算,2013年医药费用将达28亿元,药品支出达到近14亿元。由于推行医改,三明市的药品费用实际支出只有7亿元左右,仅药品费用一项,就减少支出7亿元。“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就是医保和老百姓的钱。”詹积富说。
三明市医改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集中统一管理,成立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市财政局负责管理。预计这一中心还将承担统一医药公司采购药品、运用医保基金垫付的功能。这些做法都大大降低了医保基金管理成本。
然而,有专家认为,三明市“三保统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医保管理权的归属,而是由于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差距大,三保整合之后看病就医的费用能否得到合理分担。另外,为避免因医改负责人的变动而出现政策反复的现象,县市两级财政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规范的投入机制。
未来走向
按照《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的意见》要求,2015年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全面铺开。
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公立医院改革组副处长干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是,作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龙头,它的改革发展既能够解决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提升医疗服务的公平普及性,又可以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
在地域上,已覆盖中国半壁江山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第一批试点还是第二批试点,其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药养医,最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以药养医和补偿机制。
詹积富认为,“医改的核心之一是药,要挤压的也绝不仅仅是15%加成,而是其背后的利益链条。”
湖南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湘生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说,从第一批的试点效果来看,取消药品加成,建立补偿机制,带来的是收入结构的调整,要想使老百姓明显减轻负担,第二批试点的重点在于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加强收支监管。
据了解,全国第一批试点在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多采用医保包干付费的方式,也就是医保基金会依据标准,拨发定额资金到定点医院,医院无论是超支还是结余,都由医院自行解决。
“但是,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的支付制度改革应该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比如说有些病可以按照病种付费,例如心脏手术;有些要按照床位付费,比如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就不能按病种付费。医保基金就这么大的盘子,一定对总额进行控制。在这种总额控制下的多种复合性的付费方式,是改革的重点。”王湘生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随着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走向“纵深”,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方面,《意见》指出“要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这无疑是一大亮点。因为“创新”和“机制”意味着公立医院改制、混合所有制医院、民营医院进入医保等事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坦言,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走入“深水区”,到了这个节骨眼,财政持续的稳定的投入才是维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保证人人享有医疗的最基本保证。(记者 王丽 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