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唐山,向1976年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参观唐山市规划展览馆,慰问截瘫疗养院的截瘫伤员,考察了祥富里社区。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回访。所到之处,所访之人,都有一种深切的感受:40年来,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着唐山——这座在灾难中不屈、从废墟中崛起的城市。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倍感振奋,决心将唐山人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发扬传承,为唐山成功转型、再创奇迹努力奋斗。
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活动室欣赏截瘫伤员表演的二胡伴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让人感动的细节
7月28日上午,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许多唐山市民前来缅怀40年前逝去的亲友。
“总书记向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了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郑湘军说,许多正在祭奠的市民看见了总书记,自发地向总书记挥手。“总书记也向大家挥手致意,好多市民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这是总书记第二次来地震遗址公园,我们备受鼓舞。今后,一定把防震减灾事业做得更好。”唐山市地震局局长郭彦徽说。
一个细节让郭彦徽特别感动:“我向总书记介绍地震墙的情况,说上面刻着24万名逝者的名字。总书记问我:‘有没有漏刻?’我说有,每年公园都在做补刻工作。”
习近平说,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当时,75岁的罗怀民就站在现场人群中,他是专门从武汉赶到唐山来触摸地震纪念墙的。他说:“我觉得总书记概括得非常准确,唐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城市建设、并且快速发展,这种奇迹只有最坚韧的人们才能做到。”
40年前,罗怀民在唐山部队服役,既是大地震的幸存者,也是救援者。他告诉记者,自己目睹了唐山人在遭遇巨灾面前的坚韧,更看到了唐山快速崛起的奇迹。
“把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保持下去”
记者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28日,习近平在这里,了解了截瘫伤员的生活状况。
住在三区第一病室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说:“总书记和我们拉家常。他问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身体情况如何?我说,截瘫疗养院为了照顾我,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总书记又详细询问了做哪些工作。”
66岁的杨玉芳告诉总书记,他是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并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见了你们格外亲》。总书记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谈到这件事,老杨非常自豪。
“今天我是最幸福的人。”杨玉芳说,“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让我和老伴儿不仅身体健康,而且精神世界非常充实。闲暇之余我们经常搞点儿文学创作。能得到总书记的鼓励,我太高兴了。我们一定会把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保持下去。”
这里的每一位残疾人都记得,习近平鼓励说,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33岁的赵爱雨在截瘫疗养院工作5年了。她激动地回忆起习近平对医务人员的叮嘱:“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3817人高位截瘫。国际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基于生理、心理及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唐山这些截瘫患者最多只能存活15年。而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告诉记者,40年来,除自然减员外,至今还依然有960人健在,最长者年龄已达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