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傍晚时分暮色渐浓,泰宁县大田乡的河心洲公园热闹起来。欢快的舞曲中,村民们舒展身姿;孩童追逐嬉戏,笑声穿透晚风。不远处,一条条硬化水泥路笔直延伸,串联起家家户户的院落——这幅充满烟火气的宜居图景,正是大田乡通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田乡始终坚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作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的“金钥匙”,严格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原则,推动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与“受益者”,共同勾勒和美乡村新画卷。
民主议事
把“话语权”交给群众
“这条路修不修?怎么修才实用?钱要怎么花才透明?这些事,得我们村民自己定!”9月12日在大田村村民议事会上,村民代表杨水清的发言引发阵阵共鸣。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根基。大田乡牢牢抓住“民主议事”这一核心环节,彻底改变以往项目“自上而下”下达的模式,转为“自下而上”申报:凡涉及村级公益事业的项目,先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召开议事会,将项目紧迫性、预算合理性、筹资筹劳方案等关键问题摆上桌面,让群众充分讨论、民主表决;项目实施过程与最终结果全程公示,接受村民监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贴合民意、顺应民需。
大田乡这种“群众说了算”的模式,不仅让项目落地更顺民心,更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精准投入
让每一分钱都解民忧
如何让财政奖补取得“四两拨千斤”效应,关键在于“精准”二字。大田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奖补资金全部投向村级公益事业的“短板”领域。
2025年重点推进三类民生项目,分别为破解“出行难”,实施道路硬化项目5个,总长1650米,覆盖多个偏远村组,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填补“文化缺”,拟修缮200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1处,配齐健身器材、图书角等设施,打造村民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精神阵地”。
提升“人居美”,推进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安装路灯76盏,铺设排水沟200余米、污水管网180余米,让农村环境实现“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蜕变。
一笔笔奖补资金精准滴灌,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切实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共建共管
让项目长效惠民生
“项目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才能长久惠及村民。”这是大田乡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的共识。为避免项目“重建轻管”,该乡建立起“建、管、护”一体化长效机制。
明权定责管资产。项目竣工验收后,立即纳入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登记核算,明确产权归属,严防集体资产流失,为后续管护打下基础。
严格规范管资金。执行“专人负责、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制度,资金拨付必须出具竣工验收报告、审计决算及合法票据,同时对村民议事记录、项目申报材料、施工合同等全流程“痕迹化”归档,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在明处、落在实处。
发动群众管设施。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公益设施管护主体与责任,鼓励村民自发成立管护小组,定期对道路、路灯、活动中心等进行维护。“自己建的设施,自己肯定要爱护”,村民的管护意识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转变。
如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在大田乡落地生根,不仅让农村“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更让乡村治理“软件”水平显著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泰宁记者站 熊明欢 通讯员 冯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