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一早,在沙县区青州镇朱源村村外的猪舍内,49岁的茅必聪正忙着打扫猪舍。
茅必聪患有先天性言语残疾,是青州镇朱源村的低保户,家里有5口人,父母年迈,妻子张水娣是肢体重度残疾,独子尚在读书,家庭缺少劳动力,全家人的负担都在他一个人身上,生活困难。
朱源村是偏远山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在村里,茅必聪除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基本没有什么其他收入来源。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2017年,夫妻俩与发展养殖的同村村民合计筹资养猪。在村两委及帮扶人的扶持下,他向身边亲友借款,筹集了六七万元,建起了4间猪舍和5间临时住房,之后夫妻俩就长期扎根于此。
一开始,周边人对夫妻俩要养猪并不支持,认为有一定风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但夫妻俩很坚持,认为这是难得的创业机会。
创业初期,夫妻俩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们并不畏惧。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就去有经验的养殖户那里免费帮忙做事,学习养殖经验。购买饲料资金不足,卖饲料的老板主动提出可以先赊账。张水娣说,能够创业,要感谢好心人。
区残联了解情况后,给予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资金5000元。拿到补贴后的头一年,他们养了两只母猪和10只小猪。
去年,茅必聪扩大养殖规模,母猪存栏量4只,肉猪发展到30只。目前肉猪有3批,一批已达100多斤,一批70-80斤,还有一批小猪仔在保温室。
“人活着就是要劳动,不能闲着,我们体力不好,刚好适应养猪。看到小猪仔一天天长大,心里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满意。”张水娣说,他们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趁着形势好,身体干得动,多干点、多挣点。
沙县记者站 黄悦 通讯员 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