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奋斗,是最美的姿态。
值此“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活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六大行动”为抓手,推动三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再出发。
发展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培育乡村人才、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三明广袤沃野,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不断奏响!
产业兴旺
绘就增收好“钱”景
橙黄橘绿好时节,又是一个丰收年。
眼下,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已进入收割期,在田间地头、种子收购站和种子存储仓库,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每一粒稻穗,都寄托着丰收的希望。”耕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建宁“新农人”黄勤建喜笑颜开。
作为福建省的“米袋子”,我市持续吹响水稻制种强市冲锋号,全力推动稻种基地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其中,建宁是制种第一大县。
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托起了产业振兴梦。去年,全市杂交水稻种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近10亿元。
红土地长出“金元宝”,田园风光能否成为“聚宝盆”?
立足良好资源禀赋,我市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龙头带动、品牌打造、平台培育、金融支持等举措,推动构建立体、融合、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2020年,全市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生态养殖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宁化河龙贡米、明溪中药材等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全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620亿元。
大抓招商,大干项目。今年1至8月,全市35个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攻坚项目完成投资7.31亿元,占年度计划89.6%。
抱团发展,盘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三明是典型的山区市,一些村庄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薄弱,我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跨村联建”,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引领和推动乡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沙县区富口镇成立东部片区党总支,整合5个村,2个两新组织以及2个企事业单位,一体化推动区域整体进步,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带动村民就业350人,村财平均增收12万元。
清流县嵩溪镇成立花卉产业联合党总支,吸纳连片8个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发展花卉产业,2020年,全镇花卉产业产值1亿多元,村财平均增收3.9万元。
……
捆绑发展优质产业项目,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联建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7年的4.9万元、1.5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3.7万元、2万元。
稻穗金黄饱满,温棚错落有致,鲜花含苞待放……放眼望去,一幅幅五彩斑斓、满载收获的产业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人为本
激活发展新动能
“忙”是杨彬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尤溪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彬不仅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还先后引进多家食用菌出口加工企业,推广香菇设施温控栽培技术等,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活力。
“尤溪是食用菌种植大县,食用菌产业增产增效离不开科技创新。”坚守农业战线近三十载,杨彬道出了心声。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2017年至今,我市率先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服务范围扩大至全市所有行政村,累计领办、创办企业及合作社30个,帮扶农户4.14余万户,其中实现增收3.26余万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推行“人才回引、乡贤回归”工程、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支持返乡人员就业创新创业,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我市千方百计“引凤来栖”。
去年以来,通过“人才回引、乡贤回归”工程,共为村级换届储备后备力量6080名,其中村主干后备力量1990人;目前,全市开发省、市级“三支一扶”岗位157个,已全部派遣到位。
乡村振兴既要巧借外力,也要激活内生动力。
“星星”入户,光荣到家。走进将乐县大小村庄,村民家门口的“十星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牌匾,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百善孝为先,好好照顾家里的老人,才对得起这份荣誉。”此前,将乐高唐镇为2020年度“创十星评十户”十个单项典型户授匾,常口村村民张美招被评为孝行廉风典型户。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到将乐常口村调研时,对“创十星评十户”活动给予肯定。20多年来,“创十星评十户”已成为广大村民日常行为的无形约束、向上向善的力量源泉。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我市不断创新“123”乡村治理模式等举措,大力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融互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
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5个实践所,1228个实践站,累计进行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场次。
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外来助力与内生动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宜居宜业
百姓富足日子美
溪流清澈见底,楼房错落有致,处处绿意盎然……国庆期间,走进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秀美风光扑面而来。
今年3月底“走红”以来,“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的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在村支书俞和法看来,“还要多增加一些小吃体验元素,增强互动性,继续做大做强‘小吃第一村’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自己的风格。多年来,俞邦村坚持结合乡村乡愁特色,大力挖掘小吃元素,持续提升旅游业态,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绘就乡村新画卷,怎么做到村村是风景,个个有特色?
立足“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我市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截至8月底,农村建设品质提升6类19项重点建设任务完成比例95.96%,总体建设超序时推进。
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
从组建家庭旅馆协会、游船协会、渔业协会“三大协会”,到因地制宜打造“景阳书院”,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生活在大金湖畔的水际村村民,于绿水青山间捧起了“金饭碗”。
2019年,水际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茶山、民宿、古刹……如今,每到节假日,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水际”诗意生活,带动了“写生经济”“民宿经济”持续走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铺展美丽乡村画卷。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全市18943户545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
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怀揣为民初心,我市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行动。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成果、加大脱贫人口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加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常态化帮扶……
数据见证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一键报贫”原监测对象708户2380人已全部解除返贫、致贫风险。
乡野绘新景,满眼新希望。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市大踏步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向着“十四五”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