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加快新三明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高举旗帜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
当前,我市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中正兴起“大学习”热潮,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头雁勤,群雁才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市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杜源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汇报会,部署推动“大学习”工作。市委常委会及时跟进学习,市委中心组分专题学习研讨。市委举办全市厅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并举办4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3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对全市市管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市委中心组在2014年中宣部、中组部召开的党委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
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落实,从三钢的厂区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建宁县均口镇龙下村,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杜源生与干部群众面对面宣讲、交流。市几套班子领导、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和市直单位负责人第一时间深入到基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来明调研的46个点开展宣讲活动,迅速将党的理论传达到基层。
走进位于列东街的新华书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新时代面对面》等专著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各级各部门积极学好用好理论学习读本和辅导读物,累计发行20余万册,在全省位居前列。
在各县(市、区)成立业余讲师团和乡村讲师团,发展一批乡土宣讲员,举办乡土宣讲员培训会和基层理论宣讲员宣讲选拔赛,一大批扎根基层、热爱宣讲的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在宣传宣讲新思想中发挥积极作用。总结推出宣讲小分队、百家小讲坛、座谈小院子、学习小园地、辅导小丛书等“五小”载体,市直单位和12个县(市、区)共成立2000多支宣讲小分队,广泛开展各种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式宣讲,有力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两新”组织、进网站。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理论宣讲电视节目《学习啦》,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和基层群众代表作为嘉宾,把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群众代表讲故事结合起来,每周推出一集,在三明广播电视台和各县(市、区)微信公众号上刊播。全市各级党组织组织收听收看,并参加网络答题活动,目前有4万多党员干部群众在线参与。
学理论更要用理论。聚焦聚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挥好社科规划立项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新思想的研究阐释。市委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课题,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开展。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开展“大调研”活动,组织实施40个综合调研、专题调研和专项调研课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三明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等理论文章在《福建日报》《求是》杂志上刊登。
面向基层、接好地气,随着新思想的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在三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凝聚民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强化专题学习、强化专栏宣传、强化专项考评,建立健全分析研判机制、会商联动机制、提醒建议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坚决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基层、取得实效。妥善处置泰宁“5·8”泥石流自然灾害舆情做法,被中宣部选入突发事件处置典型案例。
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主流舆论引导力不断扩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三明日报、三明广播电视台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专题专版专栏,精心组织“砥砺奋进的五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多角度讲好三明故事,全方位唱响三明声音。全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更多镜头对准基层,更多版面留给基层,挖掘报道各行业基层干部群众奋斗新时代的先进事迹,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作品。“网络媒体走基层”系列主题采访活动持续开展,涌现并表彰了一批网络好新闻、网站好专栏、微信好文章和优秀新闻网站。
对外宣传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林博会已成为明台交流的一张金字招牌,“6·18”“9·8”……每一场重要的经贸活动,都是三明对外展示的舞台。我市宣传部门积极作为,主动邀请中央、省级媒体乃至境外媒体来明开展主题采访活动,一批反映我市林改、医改、金改、审改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稿件对外刊播。今年来,全市有1000多篇稿件被省级以上主流媒体采用,充分展示了三明开明清明文明的形象。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部署要求,以三明日报、三明广播电视台、三明网“一报一台一网”建设工程为龙头,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进一步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兴媒体建设进一步加快,报网、台网融合加速,三明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生产发布平台建设完成,“一县一新闻网站”全面建成,“聚焦三明”“福建微尤溪”等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在全省同行业中排名靠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稳步进行,目前,我市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
强基固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下,走进三明,无论是漫步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还是行走在农村的乡间小道、田间院落,宣传栏、文化墙、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建筑工地围挡上,张挂着一幅幅“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让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接受着正能量潜移默化的熏陶。
树立价值标杆,引领道德风尚。“八闽楷模”黄秀泉、“最美退役军人”林上斗、“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白沙派出所等一批身边先进典型被不断发掘出来,通过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和“传帮带”作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把良好道德情操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我市不断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六个一”工程,发布实施全省首部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举办全国首届红色文化高端论坛,《福建三明立法保护管理红色文化遗址》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工作案例,编印《三明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大中小学版本,命名两批24个中央红军村,实施26个红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版升级。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我市首部地方法规《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实施闽学(朱子)文化品牌“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闽学文化研究、交流搭建平台。宁化、清流、明溪纳入国家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颁布全省首部政府规章《三明市市区文明行为促进办法》。我市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沙县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泰宁、永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需要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助力作用。市委宣传部印发《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理论讲开来、节目演好来、广播响起来、电影送准来、故事说好来、陋习移出去”等“五来一去”为抓手,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社会城乡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戮力同心之下,三明载誉无数,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好人城”,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3人荣登“福建好人榜”,68人被评为省、市基层“最美人物”,79个集体(个人)荣获省、市学雷锋示范岗和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这些都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印证。
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江滨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图书馆内,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家书屋里,浓浓书香飘溢农家……一股股浓浓的文化馨香正荡漾在三明城乡大地。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坚持年年举办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和流动舞台车下乡巡演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百场演出、百场展览、百场讲座”工程,建立“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深入开展各种送文化活动,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
全市各地实施了一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馆等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有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艺术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市、县、乡、村四级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6年10月,三明市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东部山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示范实践样本。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定和落实《三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三明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重点改革任务实施规划(2015-2020年)》,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和新闻媒体单位改革。“六联六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被列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批复制推广典型经验。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落实文化发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工作要求,全市累计推动实施169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创意设计融合发展,文创赛事异彩纷呈,三明万寿岩遗址公园、尤溪朱子文化城入选“福建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入选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11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发挥三明文艺集群影响力和14个省级特色文艺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一大批文学、影视、美术、舞蹈、摄影等作品在全国展赛中获奖。
市委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讲评一批好党课、选树一批好人物、讲述一批好故事、创作一批好作品、建设一批好阵地、总结一批好经验”为内容的“创建六个好、服务新三明”主题党建活动,深化“走转改”活动和“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强起来。
击鼓催征稳驭舟。对外讲好三明故事、三明声音得到广泛传播,三明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对内凝聚力量,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凝聚起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的磅礴力量,不断地激发和释放着建设新三明、再上新台阶的生机活力。(记者 曾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