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美汉服归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又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发起的“中国华服日”线下活动在古城西安举办,活动包含华服文化研讨会、中国华服秀和华服日国风音乐盛典三部分。近年来,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华服的群体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穿着中华民族元素服装,推广国学、复兴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穿起中国传统的服饰?北京汉服协会的会长庄少卿表示,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人大呼传统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对本民族文化一无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欧尚美、哈韩哈日、数典忘祖,看到这些现象后,热爱传统文化的一批人便坐不住了,“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穿着汉服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接近、发扬传统文化。”
汉服应该什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
能够称为“汉服”的服饰主要包含三个特征,即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书中详细解释说,所谓“交领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无扣结缨”也称为系带隐扣,“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至于“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针对现代衣物紧身的特点提出的,而汉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长。
现象
传统服饰怎么兴起的?
上海APEC是“触发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对汉服研究已有数年,并著有《汉服归来》一书,据她介绍,国内汉服运动的兴起,大约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年的上海APEC会议,正是汉服复兴的一个“触发点”。
按照APEC会议的传统,东道主国会提供一身传统的民族服饰供外宾穿着,例如1996年菲律宾的“巴隆他加禄”、2005年韩国的“图鲁马吉”等,与会领导人一起合影留念,这是APEC会议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