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峡两岸的重要连接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已与全球50多个港口通航,“东南大港”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作为离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莆田口岸护航“中国制造”出海,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历史性跨越。
“双轮驱动”让“走出去”底气更足
台风“杨柳”奔袭闽粤,8月13日,边检、海事等部门高效协作,使4艘出入境船舶迅速驶离莆田口岸,在锚地安然避风。
这是莆田口岸高效保障外轮的一个缩影。8月3日,莆田湄洲湾畔,巨轮穿梭,吊臂起伏,276条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被装入多哥籍“丹洋777”轮准备出口,其中包含中国量产的全球最大尺寸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技术含量领先。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穿梭在秀屿港区莆头码头,严密巡查口岸限定区域,提供“马上就办”服务,确保货轮快速出境。
为护航大国重器出海,莆田边检民警24小时进驻港区,创新“一站式”线上申报等模式,通关时间压缩至“分钟级”。“船舶靠泊即作业,成本节省明显!”企业负责人感叹,中国制造的品质与口岸高效通关“双轮驱动”,前者以技术突破国际标准,后者以流程提速畅通通道,成为“走出去”的底气。
今年4月,国内首艘超大型海工生活驳船“国海安鸿”轮以创新方式驶向迪拜,这艘“海上五星级酒店”彰显中国高端海工装备实力,也体现莆田口岸通关效能的提升。
“双轮驱动”还助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4月,30万吨级船舶“合瀛”轮靠泊罗屿作业区,连接中巴的首条铁矿石“丝路海运”航线运量累计破千万吨。今年上半年,莆田市对东盟进出口122.2亿元,同比增长17.7%。
智慧口岸助“一带一路”农资出口
8月1日,伯利兹籍“金元”轮在秀屿港区装卸6300吨硫酸铵准备出境,船员和工人通过边检智能查验设备上下船,智能梯口后台精准识别信息并实时提醒民警。
硫酸铵作为优良氮肥,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莆田口岸辐射东南亚航线,陆路集疏运网络完善,秀屿港区是中国南方最大硫酸铵集散基地,大量硫酸铵从这里出口至东南亚及巴西、土耳其等国,构建起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资供应链。上半年,秀屿港区硫酸铵吞吐量同比增长43.45%,创历史新高。
今年春耕关键期,莆田口岸完善智能化边检通关模式,结合自主研发的“语音告警助手”等设备,船舶从报备到离港平均时间缩短1小时。目前,莆田口岸智能查验通道覆盖率达85.7%,上下轮人员数据采集率100%,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物资出口通关效率。
“融合生态”打造能源保供新引擎
6月5日,装载8.25万吨炼焦煤的“北斗星”轮驶离莆田东吴港区,标志着莆田口岸首次转口煤炭至印度尼西亚。近年来,莆田口岸凭借区位与深水泊位资源,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能源保供的新引擎,其崛起源于构建了多维度、高层次的“融合生态”。
莆田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关键节点,东吴港区拥有国际大型矿石船舶抵达东南沿海的唯一40万吨深水港,以及福建最大大宗散货保税堆场和直达港区的铁路支线,形成“融合竞争力”。国投码头作为“北煤南运”“外煤内运”战略枢纽,整合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优势,为区域经济提供能源支撑。
机制融合,效能倍增。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与海关、海事等口岸单位打破壁垒、深化联动,优化勤务模式,深化“十分钟服务圈”机制,将边检环节嵌入港口生产链,与码头调度、船代公司实时共享动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变串联审批为并联服务,形成口岸运行“共同体”。
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检处处长林鼎煌表示,他们助力口岸的“融合”实践,更深层次地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融合交汇点。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同比增长12.3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数量增长17.07%,创历史新高。(记者 金晶晶 通讯员 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