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8时,在涵江海岑河畔的新桥头夜市,记者看到,一家家装饰着亮丽灯牌的摊位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炝粉、哆头土笋冻、东北烧烤、漳州四果汤……莆田传统小吃乃至全国各地特色美食汇聚于此,琳琅满目。食客有的边走边吃,有的三五成桌,食物的煎炒烹炸声、人们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奏响了夜生活“交响曲”。
在涵江区新桥头夜市,道路两侧聚集众多摊位。全媒体记者 蔡昊 摄
作为新桥头夜市的“管家”,涵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耕经常到此查看夜市状况,帮助商户解难题。他说,以前,涵江一些夜市摊点摆在闹市区,影响交通,造成拥堵。涵西街道党工委通过调研走访,确定把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海岑河一带划为夜市,让流动商贩有了“归宿”,也聚拢人气。这里全长约300米,沿街商铺50余家,集聚摊位100余个。
家住涵江凯旋天下小区的居民刘振从小在这一带长大,是新桥头夜市的常客。他表示,夜市规范设置,摊位错落有致地排列,来吃夜宵很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夜市里设置了“拎包即可创业”的巾帼共富摊位。“喜卷裹凉皮”摊位便是其中之一,创业者潘瑛在涵江区妇联的帮助下入驻夜市,短时间内就改变了她的生活状况,日子越过越好。她开心地说:“由政府统一安排摆摊,我再也不用推着车四处跑,对我这种要照顾家庭的妈妈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赚钱’方式。”夜间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商气、人气、烟火气。位于涵东街道的水韵城天虹购物中心,是“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今年,该中心契合年轻人追求,打造更具设计感、社交感、人情味的消费新场景。该中心投入200多万元,开发夜间经济项目,用9组五颜六色的创意集装箱和造型别致的霓虹彩灯,凸显夜间“潮味”聚集地,并不定期推出各类展演,将夜市饮食IP升级为文旅IP。
依托水韵城天虹购物中心,涵东街道加快培育发展顶铺步行街夜市,吸引80余家摊位入驻签约,形成多元新“夜态”,让市民和游客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将“流量”变“留量”。
新闻链接
涵江区把夜市经济作为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新动力,注重消费群体的消费体验感、新鲜感与交互感,因地制宜,培育出塘北街、梧塘西庄美食街等夜市消费市场。相关乡镇(街道)、部门加强场地、食品、摊位等监管,同时派出党员志愿者服务夜市,现场引导规范停车,疏导密集人群,劝导不文明行为等,为市民和游客营造整洁美观、安全卫生的夜市环境。
□全媒体记者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