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满载情怀的新征程
2007年,詹立新曾经营过一家贝雕卖坊,虽然生意平平,却在当时有了不小的社会反响。2012年,詹立新携手几位对贝雕艺术充满激情的中青年,注册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其弟詹胜等人投身于平潭贝雕企业和传承贝雕技艺。
“我们走访过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 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詹胜说,他们想逐步恢复贝雕的产业链,让公司能够做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力求用艺术情怀和工匠精神将其完美诠释、再焕生机。
为此,詹立新还找来原平潭贝雕厂老手艺人蒋心忠、陈登钦、林銮彬等人,并且吸收了中青年骨干力量,在以蒋心忠为中心的设计团队的自主研发下,创作出了一些深受市场喜欢的产品系列。“贝雕要复兴,老手艺人不能少,我前后拜访了不少老手艺人,且寻找有意往贝雕产业发展的年轻人。”詹立新说,蒋心忠等人到来使馆里的贝雕制作工艺得到了系统的完善,大家对贝雕工艺的钻研也有了前进方向。
市场对他们的努力也给予了正面回应。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在2015年首次在产量额上突破上百万元。“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贝雕也逐渐开始走俏,让我对这份事业的信心更足了。”詹胜说,公司员工已有20余名,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产品逐步实现规模化。
来自马尔代夫的嘉宾深深被贝雕的美丽所吸引 蔡起辉 摄
如今,平潭贝雕已频频接到国内外的订单,步入创新提速的阶段,未来可期。记者了解到,平潭贝雕已成为每年厦门文博会和旅博会的“常驻嘉宾”,也多次参加省外城市举办的文博会。不仅如此,《亭亭玉立》《水仙》等作品在“第六届海峡工艺优秀作品奖”评选中获得金奖,《渔翁》《伴侣》2件贝雕作品被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收藏。今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获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记者发现,目前平潭市场已有20多个贝雕销售场所,多分布于热门景区附近。詹立新分析,平潭贝雕要重新崛起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能跟上现代人审美品质的创新性产品,要有贝雕艺术追梦人带头,要有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如今正是时候了,日渐兴旺的旅游市场让平潭贝雕的重新崛起具备了一种可能,政府也极为支持平潭贝雕的发展,这些无疑为产业欣欣向荣创造了良好环境。”他说。
据了解,目前平潭正在积极筹备“平潭贝雕艺术专题馆”,不仅将扩大平潭贝雕的生产规模,还将契合文化旅游发展,打造环保型的观光工厂。“专题馆主要将呈现平潭的贝雕产品、奇螺异贝以及世界各地的贝壳制品等,让更多人认识贝壳文化,了解平潭贝雕。”詹立新说。
在詹立新的设想之中,平潭贝雕当成为这座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品牌,立足平潭,走向世界。“这需要借力使力,融合平潭其他特色产品,打响招牌。如,借用平潭石头厝、特色民宿等,开办贝雕展览。”詹立新说,他期待有一天,人们谈及贝雕时,首个想到的便是平潭。
【评论】复兴老手艺,需要接轨市场经济,也需要政府“搭台”
平潭贝雕色泽圆润、夺目璀璨,在上个世纪生动诠释了工艺品是如何“独具匠心”。然而,这一门手艺在机器制造的步步紧逼下,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导致市场占额逐步下降,成为不少热爱这门手艺之人的“肉中刺”。
作为海岛文化的代表,平潭贝雕象征着海边人家对美的认识、对大自然的合理利用。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更需要创作、挖掘出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向世界展现平潭海岛风情,平潭贝雕入选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后,这门手艺需要“活起来”。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老艺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平潭贝雕缺乏资金和人才”。老艺人曾光艺在上世纪90年代离开平潭贝雕厂后,最终定居在江西景德镇,靠手艺有了一番作为。他说,自己一直在观望平潭的贝雕市场,一旦产业得到政府的重视、有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他与友人必将回乡共同复兴这门手艺。
显然,留住平潭贝雕的精髓,不仅要与市场经济接轨,政府也要“搭把手”。一方面,平潭应从政策扶持、组织形式、资金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平潭贝雕这个产业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给予老艺人一定的资金补贴、提高老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其能安心授徒;另一方面,平潭还要倡导融合创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依托科技力量、融合关联产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激活市场、激发消费需求。
我们期待,平潭贝雕这门老手艺能够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从根本上留住曾经的经典,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烫金名片”。(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霞 通讯员 黄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