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好不好,老百姓心中有把尺。卓洋乡庄里村距离古田城关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几天前举行的周炳耀同志追悼会,全村老少齐齐赶往古田县殡仪馆,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乘坐大巴赶到县城,还有人从省外请假回乡,要送周书记最后一程。殡仪馆站不下了,不少人站在门外。
“周书记就是这么深受爱戴。”村主任刘长务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台风那天,一听说书记落水,这个人烟稀少的村子,竟有100多位村民迅速赶来,发疯似地寻找,河岸上,全是村民在奔走。
为何他们都如此爱戴周炳耀?
赴庄里村采访当天,我们来到周炳耀家中。这是早年建的楼房,家里还有一辆5年前买的二手汽车。看得出,周炳耀家即使算不上富足,日子也过得尚可。然而,在他牺牲当天,记者才得知,他家庭经济窘迫,欠着农信社6万元。女儿周巧兰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钱包里只有29.5元。
“他当我们的书记,越当越穷。”在庄里村,大家都知道周书记为什么这么穷——轿车变成了村民的“公车”,油费都是他自己出,长年累月,费用惊人;给大伙儿修冻坏的自来水管,材料费也是他出;他懂多门技术,有兼职致富的机会,却拒绝“橄榄枝”,把大多数时间花在村务工作上;他还给村老人院建设垫资金……每名村民都有一个受到周书记帮助的故事,都有一份感动和感谢要表达。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72岁的刘正昌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他拉上村支委张华忠当翻译,也要来说一说,周炳耀对他有多好。
这些帮助,大多数是小事,但这一件件小事,积累和凝聚起来的,是全村老百姓对党的干部的信任。
村民爱戴他,庄里村的干部们也一直以他为榜样。
在村干部们的回忆里,周炳耀是个牺牲自己利益、成全别人的好干部。一方面,他推动村子的建设发展,一直身先士卒,从不计个人得失。庄里是贫困村,脱贫致富任务重,村子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协调村民关系难度大。有的项目,村民不同意,上门劈头盖脸地骂,周炳耀始终微笑相迎,苦口婆心劝说,因此,他有了“微笑书记”的外号;有的项目施工中影响到村民的利益,他主动上门,义务为其解决,让村民消了气。其他干部见到他的苦和累,便也不好意思抱怨。另一方面,虽然他家经济条件不算好,但出差的食宿从不报销;乡里评优秀党员,他把名额都让给年轻人。他的带头,给村党支部建设带来了一股清风。干部作风好了,在群众中的口碑好了,工作也好做了。
我们送别周炳耀书记之后,对这位平凡党员的伟大精神的挖掘与学习才刚刚开始。在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和学习之后,期待在更多的地方,出现更多这样受村民爱戴、受干部景仰的优秀共产党员。(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