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滴水穿石”的行事作风
习近平重视知识和人才,劝告官员多学习理论知识,在宁德期间多次强调积极发挥讲师团的作用。在宁德老政府办公大院中,讲师团现在还有一处单独的小楼。1990年4月,习近平为干部规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学习《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一年十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河田世纪生态园为他捐种的香樟树培土浇水。(感谢长汀县文化馆胡晓钢供图)
2000年任福建省长伊始,习近平就提议并亲自参与组建了福建省政府顾问团,请各行各业专家为福建出谋划策。
杨益生负责筹划顾问团,他告诉凤凰网,习近平对徒有其名的专家不感兴趣,而是找些活跃在一线、敢想能做的少壮派,“他曾在原有名单上换掉一些很有名的专家学者,亲自点名李非等年轻人参加顾问团,很多专家当时根本不知道李非这个人”。
2000年,李非参加福建省政府顾问团时只有38岁,当时他已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在对台贸易方面有诸多研究。李非自己也不清楚为何会被选中,他告诉凤凰网与习近平先前没有过什么交往。
顾问团并不是徒有其名,他们每年会向福建省政府提意见,习近平也会经常邀请他们参加会议讨论。即使习近平调任浙江之后,仍让自己的秘书与李非联系过,交流对台经济贸易问题。
在李非眼中,习近平人如其名,“他名字的三个字足以概括他整个性格特征,以及做事风格。‘习’就是按照规矩、习惯、法则来办事;‘近’是很容易接近,不会摆架子,比较平易近人;‘平’就是讲话语气平和,做事风格比较平,不会那么张扬,大张旗鼓。”
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也是福建省政府顾问成员,曾多次参加习近平主持的经济分析会议等。就他了解,习近平在常委会上很少直接下结论或批评人,而是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习很善于听别人的意见,不会那么强势批人骂人”,“几乎没见过他说重话”,严正说。
习近平的随和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杨益生回忆跟随习近平到南平市调研的经历,气氛很宽松,“晚上二十几个人吃饭,谁敬酒习近平都喝,一人一杯,没什么太多讲究,当时彭丽媛也在,别人敬酒,彭丽媛喝不了的习近平就会代喝。”
随和并不意味着没有韧劲。“滴水石穿”是习近平喜欢的品格,他曾在1990年1月4日的《闽东报》刊发短文《滴水可穿石》,“滴水聚成的涓涓细流,将汇成江河奔腾向前”。在福建,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要有“滴水石穿”般的韧劲。
习近平阐释团队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福建提出、发展了生态省概念、长汀水土保持经验,以及晋江模式、有限政府效能政府等,有些延续下来,效果明显。曾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的李闽榕对凤凰网说,“这些都是习近平的战略举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福建的一些思路,后来还应用到了浙江。”
习近平的领导风格和能力在福建得到认可。“习近平比较民主,善于接受新的东西,”杨益生说。
“习近平很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团结人,”严正认为,能团结大家齐心办事,善于用人,也是主政者很重要的工作能力。
作为从基层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领导者,习近平懂得整合团队的重要性,也深知盲目凸现个人的弊端。习近平在1990年4月28日宁德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讲话中做了一个比喻:一个领导班子工作好比一场球赛,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整体力量的有机配合,个人的技术只是居于次要的位置,如果盲目地突出个人技术,不顾整体协调配合,往往会使总体水平下降,影响整个球队的战斗力。
2002年11月,习近平不再担任福建省长,转任浙江。
附:习近平福建经历:
1985至1988年,任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1988至1990年,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兼任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0至1993年,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3至1995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5至1996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6至1999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1999至2000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2000至2002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