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秋分时节,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看八闽大地,稻浪翻金、佳果盈枝、渔获满舱。播种时的满怀期待,耕耘时的万般辛苦,都化作五谷丰登、穰穰满家的喜悦。
从农耕趣味赛到火热村BA,从美食盛宴到签约合作,从非遗展演到无人机大秀……福建各地以多彩活动共庆丰收,山与海处处笑语欢腾,城与乡同享美好生活。
丰收,是美好生活的底气。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于百姓而言,吃得饱、吃得好,是安居乐业的基础。于国家而言,14亿人的饭碗端得稳、端得牢,强国复兴才有主动权。近年来,我省始终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彰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福建担当:特色农产品量足质优,2024年全省蔬菜产量超过1700万吨,其中40%调供省外;8个优势食用菌品类成为行业的“单打冠军”;茶叶单产水平、茶树良种覆盖率领先全国;白羽肉鸡出栏量居全国前列。“森林粮库”更加丰足,2024年全省竹林面积、竹笋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海洋牧场”成果斐然,2024年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
从丰收到增收,是美好生活的进阶。颗粒归仓不是终点,农民增收正是关键。让“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鱼篓子”变成农民鼓起的钱袋子,是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今年丰收节,泉州、三明、南平等地推出特色农文旅活动,福州、厦门、莆田等地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仪式……这正是我省不断探索丰收与增收转化路径的缩影。近年来,福建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越来越多地方“小特产”成为强县兴业富民的“大产业”;积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越拓越宽,农民增收途径更多、成效更优。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06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丰收背后的农耕文化,是美好生活的根与魂。中华民族数千年劳动实践孕育形成的优秀农耕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是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软实力。节日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丰收节期间,各类祭祀、庆典、农事体验、民俗展示活动精彩纷呈。节日之外,文化传承更在日常耕耘。近年来,福建持之以恒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等工作,用故事赋能产业,以传统启迪未来。安溪南岩村、尤溪桂峰村等一批传统村落由此焕发新光彩,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福地、市民诗和远方的载体。
如何让丰收的喜悦转化为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以科技促增产,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紧密结合,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融合促增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三产融合,让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真正留在农村、惠及农民;以改革促振兴,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定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愿每一分耕耘都被厚待,每一次收获都化作更长久的暖与甜。节日过后,山海依旧,烟火如常。而我们,将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与创造中走向更丰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