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闽人智慧丨弦歌不辍,战时福建教育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新福建 2025-09-03 11:11 http://www.mnw.cn/

  1938年5月,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福建省会内迁永安,持续长达7年半。炮火没有摧毁求知的渴望,反而点燃了兴办高校、培育人才的燎原之火。《闽人智慧·烽火弦歌 八闽记忆》第三期,为您揭开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看福建人如何在烽火中肩负起延续教育火种、培育救国人才的使命。

福建大学的衍变

一校停办 多校新生

  抗战初期,为满足人才需求,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拨经费70多万、委派15人分组筹备,在永安设立福建大学,旨在弥补医学、农学、法学及师范教育方面的空白。1940年4月,福建大学法学院先行成立并录取新生71名。

  同年年中,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福建已有厦门大学,在战争时期不宜增加大学”为由驳回申请,于是已招生的法学院划归厦门大学,农学院单独设立,医学院独立办理,师范专修科改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大学虽如昙花一现,却为后续多所高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0年6月,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永安黄历村原福建大学筹办校址成立,聘请留美博士严家显担任首任院长,设有7个学系。作为当时筹设福建大学的唯一成果,在政府持续投入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一批日后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才。福建省立农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之一,如今,以严家显命名的奖学金仍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最高荣誉奖学金。

  福建大学停办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认为师范专修科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学教师培养机构,不但不能停办,而且要适当扩大。因此决定在师范专修科的基础上,改建设立福建省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下设国文、史地、数理、化学四科。

  后因该所规模小,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福建的“师荒”困境,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又经多次请命和磋商,最终于1941年6月获准正式成立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至此,1914年以来的福建省第一所公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诞生。

  1942年5月,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迁往南平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1月由南平迁到福州,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奏响战时强音

吉山回音 余韵长存

  抗战期间的福建教育不仅着眼于解决战时人才匮乏,还致力于点燃民族精神火种,助力擘画战后复兴蓝图。1940年3月,福建籍音乐家蔡继琨在三明永安上吉山创立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两年后改制为国立福建音专,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3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国立福建音专素有“红色音专”之称,不仅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更培养了不少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儿女。

  学校设立五年制本科、五年制师范专修科、三年制师范专修科及选科四种,以教授音乐理论与技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及专门人才为宗旨,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音乐精英来闽任教、求学。烽火岁月中,师生们创作了一首首抗战歌曲,传递中华儿女的不屈信念,《永安之夜》是传唱最广的一首。

  国立福建音专培养了大批音乐表演、创作、教育、研究的人才,这批人后来又在全国各地音乐院校中任教或在文艺团体中工作,接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陈嘉庚率团回国慰劳,到了永安,听说福建音专的校长是集美学校的校友,便特意到学校参观。陈嘉庚对蔡继琨的办学精神连声称赞,当场决定把原本给集美学校的四台钢琴拨给福建音专。

  1946年2月,国立福建音专迁至福州。1950年8月全国院校调整时,并入国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后改为上海音乐学院)。

孕育复兴力量

未雨绸缪 储备人才

  抗战期间,在福建还有一所具有战略意义的院校——国立海疆学校。1944年3月,国民政府鉴于海疆建设亟待展开,认为必须设立相当机构,以培养造就台湾管理和文教人才。经过考量,决定在福建创办一所高等院校,国立海疆学校因此诞生。

  4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向行政院呈报关于设立国立海疆学校的教育计划大纲、筹备要点及经费概算,当即获得通过,获拨开办经费200万元。因战时时间紧迫,校址暂定于私立金石中学(今仙游第一中学)。

  学校在创办之初,明确提出“开办海疆学校专为培植台湾人才”的办学宗旨,即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以接收、建设台湾之用。

  创校近6年,学校历经三迁校址、四易校长,五次招生范围遍及福建、广东、上海乃至辽宁。从1944年至1948年,学校共招收2年制学生399人、5年制学生396人,合计795人。其中,修完课程、取得毕业文凭的2年制学生有323人,大多数被派往台湾从事教育、政法、商业、民政等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0年,国立海疆学校停办,部分教师和学生先后并入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

  流动的大学,不灭的光。抗战时期福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多所高校在颠沛流离中保留火种、在抗战烽火中顽强新生,也得益于省外高校的迁入为福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水。

  彼时,4所省外大学在福建办学,分别是1940年设于崇安(今武夷山市)的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后改为省立江苏学院),1941年迁到建阳的国立暨南大学,1942年开办于建阳的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后并入国立英士大学)以及迁到邵武的私立之江文理学院。至抗战胜利时,福建境内有共11所高等学校、3757名学生,促进了福建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从福建大学的停办到多所专科学府的破土而出,从本土新设到省外高校汇流,教育火种在八闽大地始终顽强燃烧,战时福建高等教育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烽火弦歌。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出品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三明发布、永安市融媒体中心、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档案、“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中国档案报、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北日报等

原标题:闽人智慧丨弦歌不辍,战时福建教育的坚守与传承
责任编辑:方迪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频道推荐
  • “伟大的胜利——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 福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00多家
  • 福建抗战英雄谱⑯ | 英勇的华侨抗日女英雄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致敬医师节
    致敬医师节
    (视频)晋江深沪开渔
    (视频)晋江深沪开渔
    专题推荐
    世遗泉州
    世遗泉州

    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新质生产力在泉州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眼镜花了怎么办 开学季温馨提示:孩子看不清别乱配眼镜 乒超联赛常规赛收官 8队晋级总决赛 习近平会见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 习近平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 李强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新学期、新面貌!丰泽区学校秋季开学活动 中华海外联谊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