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山海之间
非遗文化如星子般散落
值此七夕
让我们走进与爱情紧密相连的
非遗技艺与传说
感受八闽大地跨越千年的浪漫
畲族婚俗
畲族进入宁德霞浦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交通不便,散居于偏远深山的畲族人民保留了淳朴豪放、自由活泼的性格,畲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中、歌唱中,交流情感,表达爱意。
闽东畲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俗不离歌”的传统,婚俗过程为“提亲、看寮、讨庚、贴、合婚、压圆、回贴、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10多道程序。
畲族婚俗中处处浸润着对爱情的珍视与浪漫表达,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畲歌贯穿从议婚到完婚的全过程。
畲族婚俗以歌为主,结合了各种曲牌吹打乐、畲家舞蹈及服饰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极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2014年,“婚俗(畲族婚俗)”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陈三五娘传说
泉州人心中的“闽南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源自南宋泉州书生陈三与潮州才女黄五娘的爱情故事。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陈三五娘传说讲述了南宋泉州书生陈三与潮州才女黄五娘跨越门第与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故事始于元宵灯会的惊鸿一瞥:陈三随兄嫂赴广南上任途经潮州,在灯会上与五娘相遇,五娘将荔枝与手帕掷向陈三暗表心意。
然而,五娘已被父亲许配给富豪林大,陈三为接近五娘,假扮磨镜匠进入黄府,故意打碎宝镜后卖身抵债,以奴仆身份留在府中。在婢女益春的帮助下,两人最终在林大逼婚之际,三人连夜私奔至泉州。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是故事主人公陈三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的“青阳室”、“倒榕”、“陈三坝”、“水槽”、“铁山宫”等传说是陈三的读书处及其他遗迹,成为情侣们打卡的圣地。
这一传说融合了“投荔定情”“磨镜为奴”“夜奔泉州”等经典桥段,展现了古代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2014年,陈三五娘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龙岩永定客家山歌
流传了千年的永定客家山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韵味来自于它包罗万象又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灵活多样又自然朴实的艺术特征和明快酣畅又即兴精致的演唱技巧。
永定客家山歌是山民以永定客家话于山间劳作时,即兴创作而成的一种山歌类型。山歌的题材,都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劳动民众的爱情生活,客家情歌在中国民间文艺、甚至世界民间文艺宝库中,都占有突出的地位。
爱情山歌,是土楼传统民间文艺的精华,总数多达千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土楼青年男女的思想感情、婚姻观念、民间风俗和自然状貌,鲜明地体现了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
这些山歌,既唱出了劳动民众的心声,又展示了劳动者的智慧和才华,充分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真实面貌和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2005年10月,“龙岩永定客家山歌”被首批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吴航喜箩制作技艺
福州长乐的吴航喜箩,是闽东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爱情容器"。由于福州方言“箩”与“老”谐音,其有老成、长久之意,自古以来,在福州各种民俗活动或喜庆场合中,喜箩常常被用作器具或礼品。婚嫁用箩,意味有情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吴航喜箩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竹编与漆器工艺结合创制的竹编食盒。因颜色红火、形状圆满,寓意婚姻圆满幸福、日子红红火火,深受百姓喜爱,常常在结婚、添丁、祝寿等喜庆场合使用。
喜箩制作工序繁杂,每个喜箩都需经历选竹、破竹、编花、捆边、串边等二十多道人工工序。据了解,制作喜箩的竹子必须选取3年以上的毛竹,破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将断好的竹子破开,刮除竹节间的凸痕,把竹青刮光滑,还要用竹刀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一剖开。
喜箩不仅传承着传统手工技艺,更承载了普通人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2020年,吴航喜箩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沙县七夕蒙学式
在沙县,七夕有另一种演绎和身份,那就是要给新入学孩子举行特别的入学仪式——做七夕。即将入学的孩童身着状元服,行拜师礼、开笔写"人"字,父母则赠予七夕礼物。在所有礼物之中,糖塔必不可少,它是沙县做七夕最具代表性的礼品。
沙县人口中的“糖塔”指糖塔和糖俑的合称。做七夕的人家一般需要采购“糖塔”两组,其一为福禄寿三星俑,喻示有福、有禄、有寿。其二为糖塔、鳌鱼俑、拜朝俑和麒麟俑。鳌鱼俑为米佣,意出自“鲤鱼跳龙门”。拜朝俑是持笏的文官,以示“仕途高远”。麒麟俑则寓示“太平长寿”。从白糖到糖塔,主要经过清洗模具、选糖、熬糖稀、浇注、冷却、出模、桶装、上色等几个步骤。
沙县做七夕既是孩童入学启蒙的一种仪式,更是传统儒家文明的具象呈现。2015年,沙县七夕蒙学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七夕
读懂非遗里流淌的深情
它们跨越时光
仍在诉说着“执子之手”的美好
真正的浪漫
藏在用心的传承里
来源:新福建综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闽东日报、宁德广播电视台、海丝泉州文旅之声、海峡都市报、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政府官网、三明日报、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政府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