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观察
福建开展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工作,成效引来“跟跑”
专家组团,如何助攻重点产业链?
上周,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启动会暨技术供需对接会在泉州举行。产业特聘团将强化与高校、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推动资源集聚和深度协同,助力福建纺织鞋服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什么是产业链特聘专家团?
今年2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福建省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产业特聘团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竹、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纺织鞋服等4个产业特聘团分别依托邵武市、清流县、武平县、晋江市顺利组建运行。
记者观察到,这项探索本身意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要求,助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张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找准定位、赢得发展主动权,必须依靠创新。“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这一重要要求背后,是对全局的敏锐洞察,是对福建的殷切期望。
产业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福建锚定重点产业链,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引导县域合理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福建产业链发展面临结构性难题——科研立项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时出现错位。对企业自身而言,往往苦于创新路径模糊、攻关方向不准,陷入“不知往哪发力”的困境。
如何破局?亟须谋划一项政策工具,从制度设计上贯通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等各方面工作。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正是瞄准了这些痛点。
精准匹配是关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聘谁”的话语权应在企业手中。为此,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工信厅、科技厅等部门及地方政府,走访竹、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纺织鞋服等首批试点产业链一线,搜集人才与技术需求。链上企业提出已有合作基础或渴望对接的人才名单,省直部门、高校院所同步推荐相关领域专家。上下沟通、多方会商后,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锁定最适配的人选。
记者与参加过调研的干部交流了解到,一些企业起初希望推荐省外专家,但随着厦大、福大、福建农林大等省内高校专家名单引入,惊喜地发现“合适的专家就在身边”,只是过去缺乏畅通的对接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多是“单家企业对个别专家”,难以形成体系化支撑,创新效能大打折扣。产业特聘团由掌握核心技术、能够解决生产难题、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层次专家人才组成,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攻关、项目指导等服务。同时,设立产业链顾问科学家,选聘“两院”院士或相当层次人才,指导全省范围对产业链的发展路径、重点布局和攻关方向。
比如,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蒋剑春受聘担任福建省竹产业链顾问科学家,站在全域高度为竹产业“把脉问诊”,导入高精尖人才、创新成果与项目资源。福州大学副校长张亚雷作为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特聘团成员,整合高校科研力量组建支撑团队,服务产业技术需求。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创新模式,让资源要素加速贯通。目前,4个试点产业特聘团已促成26项合作协议落地,产学研合作正从零散的“点状”向协同的“网状”跃升。
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7月9日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要坚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
县域经济是福建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山区与沿海的产业基础存在客观差距。县域产业链条普遍生态不够完善,竞争力提升空间较大。县域企业内部与外部高端技术、人才、金融资源对接渠道匮乏,创新要素获取如同“隔山望海”。
产业特聘团试点布局,同样是对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精准落子。首批4个试点——南平邵武竹产业、三明清流氟新材料、龙岩武平新型显示、泉州晋江纺织鞋服,兼顾了山区与沿海、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特别注重政策与资源向山区县重点倾斜。省级人才专项资金给予每个试点县600万元专项补助(分3年拨付),真金白银支持县域专家团工作。
氟新材料产业特聘团扎根清流县后,专家成员已带动其“朋友圈”共计60多人次深入当地企业指导调研,提炼出5项共性技术需求,对接解决24项企业个性需求,为这个山区县的产业升级把准了脉、指明了路。
专家变“招商大使”,创新生态、招商举措也蹚出新路。县域招商,不仅拼政策优惠、拼人才生态和创新环境,更为长远的是,产业特聘团还将培养本土人才作为重点,为县域锻造“带不走”的创新团队,致力破解山区县长期人才外流困境。
试点成效引发“跟跑效应”。一些未纳入首批试点的地方主动请缨,希望更好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借助这一机制集聚资源、赋能产业、服务大局……
通过透视、解读这项“工作创新”,可以得到三个启示——
破除路径依赖,在“结合点”上创特色。深刻把握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的深层契合点,探索具有福建辨识度的落实方案。
聚焦痛点堵点,以改革创新破藩篱。勇于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转化、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难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
强化机制牵引,促“四链”深度融合。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