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同唱区域协调“山海经”
在三明市三元区,泉州的“产业飞地”——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内,24家远道而来的泉州企业已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在泉州市洛江区,三明的“科创飞地”——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创新中心落地一年来,已成功打造4个科技产业团队,3个科创项目获得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平台资金支持。
这对“双子星”,跨越山海,隔空闪耀,唱响区域发展协奏曲。
闽在海中,亦在山间。山海兼容的地貌,织就福建锦绣画卷,也加剧区域之间的发展鸿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福建山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可谓不大。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便开创山海协作理念与实践。去年来闽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要“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
这“山海经”高腔亮嗓一唱就是数十年,唱出了山海同心共济的赤诚深情,唱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澎湃动能。
“2023年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山海间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优化对口协作关系,建立福州—南平/宁德、厦门—龙岩、泉州—三明市市对口协作关系,优化32对县级协作关系;
启动建设首批6个“产业飞地”“科创飞地”,23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年工业总产值超742.6亿元,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库102个总投资约350亿元的项目加快建设;
沿海8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25个山区县综合医院,26个县(市、区)建立教育帮扶机制,选派252名干部到山区挂职、62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赴山区开展科技专项服务;
……
向山借力,向海聚力,福建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数据佐证: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最高的厦门市是最低的南平市的2.05倍,差距比2023年缩小0.02,在经济大省中位居第三。
山海携手与共,革命老区一个都不掉队,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
出台实施系列革命老区重大政策、规划,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12个原中央苏区县,上海—三明、广州—龙岩开展对口合作;实现“市通动车、县通高速、镇通干线、村通客车”;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茶叶、林竹、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活力十足……2024年,全省69个老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万亿元,是10年前的2.26倍。龙岩、三明人均GDP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一、第二名。
共下城乡融合“一盘棋”
在高速服务区里,可以观赏最新大片,品尝地道美食,体验簪花艺术……在福泉高速上,驿坂服务区经升级改造后,打破了“千区一面”的固有形象,变身充满浓郁闽南风情的多业态商业综合体,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服务区走透透,乡村游无缝衔接。驿坂服务区后方另有乾坤:增设的涂岭收费站,实现与G324国道连接贯通。来自福州方向的车辆,20分钟内可直达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遍览玉笏朝天公园、虎岩禅寺、黄素石楼等景点。
服务区出入口,开启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通道。这得益于福建大力推进的“两通工程”:邻县高速通,通过高速公路把相邻的县与县相连,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便捷通,通过在服务区后方增设出入口等方式,提高乡村通达高速公路便捷水平。
从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到首创性推进“两通工程”,“大通道”与“微循环”间,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如果说缩小地区差距,解决的是横向上的发展不均衡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则重在纵向上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关键在于以“一盘棋”思维,打破传统二元发展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
为下好这盘“融合棋”,福建精心谋划,精细布局,精准落子。
城乡空间结构如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如何破解?城乡公共资源如何统筹配置?县域总体经济实力不强的发展难题如何破解?……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全面部署城乡融合工作。
顶层设计下,城乡融合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进一步融合,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进一步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进一步覆盖,城乡要素流动通道进一步畅通。
城与乡,各美其美。如何尊重个性差异,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让城市与乡村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印发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福州机场二期,福莆宁F2、F3线机场段,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福州强省会、厦门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泉州21世纪“海丝名城”等重点区域战略深入推进;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设区市副中心、强县重镇、小县大城关等;按照集聚提升、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完成新一轮村庄分类……疏密有致、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呼之欲出。
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如何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
看都市经济,牵引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闽都创新实验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0多项、厦门科学城核心区汇聚企业和机构超1800家、泉州时空科创基地完成第一代低频时码授时芯片研发;看县域产业,加速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早前发布的2024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梳理明确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看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从“土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全省累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农业产业强镇108个以及“一村一品”专业村2532个。
齐奏美好生活“共富曲”
1日,光泽县鸾凤镇十里铺村第二家村办企业投产。这条脱骨鸡爪全自动生产线年产量5000吨,产值2.25亿元,可提供240个就业岗位,为村集体增收500万元。
十里铺村曾是有名的“薄弱村”。7年前,村里选择跟着当地龙头企业——圣农集团办工厂。后者提供500万元启动资金,帮助村里购置运输车辆,创办光泽县日月兴物流有限公司,承接集团本来由社会力量负责的豆油运输订单。深度参与县域重点产业链后,十里铺村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改善居住条件四大民生项目费用均由村集体买单。今年春节前,村里还给684名村民每人分红2000元。
以十里铺村为起点,圣农集团将民企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推广到了光泽、政和、浦城等地的更多乡村。去年,集团又瞄准了脱骨鸡爪这一蓝海市场,计划引进1000台自动化设备,落地8个乡镇级脱骨鸡爪厂、10多个村级脱骨鸡爪厂。这些工厂全部投产后将带动4000多人就业、1万多人常住光泽,每年发放工资1.5亿元。
当山与海在协调发展中同频共振,当城与乡在融合发展中双向奔赴,发展的鸿沟逐渐弥合,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数据曲线,反映出逐渐缩小的收入差距:2024年,全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6,比2023年优0.04,比全国平均水平优0.28;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1.72,比2023年优0.01,比全国平均水平优0.07。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八闽山海城乡,一幅幅美好生活图景让统计数据实现了具象化。
在闽中山区,德化县以“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撬开城镇化大门。目前,德化城镇化率高达87%,县城集中了全县超三分之二劳动力,成为闽中城区人口最为集聚的区域。农民进城了,如何留得住,扎下根?产业是基础。如今,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周围,确保农民进城能就业、有工资,进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达70%以上。
在闽南海岛,东山县围绕做好“海”的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海产电商等现代渔业发展提质增效,乡宿、乡游、乡购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去年,东山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7元,同比增长7.4%,连续多年稳居漳州首位。
在闽西革命老区,上杭县探索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对于条件成熟的,稳妥有序推进乡镇撤并;对于体量不大,但受文化、交通等因素影响,尚不具备撤并条件的,建立“乡镇片区联建”机制。当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将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生态资源丰富的步云乡整体并入古田镇,促进两地“红绿”资源互补,一体打造“大古田”旅游。(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