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共买了7盒药,这样的药摊一般都是不讲价的,摊主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他说,“我一般来这儿都是买些感冒冲剂。”
贪图价格便宜,是周树生总到“鬼市”买药的主要原因。虽然,周树生每个月拿着4000多元退休金并且还有医保卡,但这里药品的价格还是吸引着他每个周六都要来逛逛。他来这里“淘”药的事儿女也知道,每回看见他又买药,或者又和老伴喝这些药就数落他们,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这些出售的药品中,有一部分的外包装比较陈旧,甚至出现了破损;也有一些是从包装较为完好的纸箱中拆出来销售的。每当这样的药被摆在药摊上,就会围过来一堆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一拿就是十几盒或者几十盒。
“我们自己拿回去吃啊。”在遇到有人询问为何买这些药时,他们大多数都警惕地如此回答,但实际上他们买回去的这些药种类差异很大。“谁知道他们买回去干什么,都是‘鬼市’上的常客。”常来这里逛的马师傅说。
对药品来源
药贩大都讳莫如深
“这些药是我们家老人去世后剩下的,老人去世之前吃的,老人走了,留着没用,现在我们拿出来换点儿零花钱。”有些药贩这样向问询者解释出售药品的来源。但是附近居民却说,药贩们这样的说法并不可信,“谁家老人去世前能一下子吃几十种药,而且治的病都不一样,药从哪儿来的没有人能说得清,很多人都说是收的。”
虽然这些摊主都口口声声说自己卖的“没有假药”。不过,从他们所售的药品中看,临近过期和已过期药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过期药居多。一些药盒上还贴着“医院专用”的标签,或标有“早晚各一片”“空腹”等手写的医嘱字迹。
在一个药摊上,所出售的辛伐他汀胶囊、头孢克洛缓释胶囊、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药品全部都已过了保质期,少的过期三四个月,多的过期一两年。这些过期的药品多数叫价一元,而其中的四瓶有效期标注截止于2016年3月的20%人血白蛋白,却被药贩要出了每瓶50元的“高”价。而除了有效期外,在药品外包装的明显处,被明确注明需要在室温2至25摄氏度条件下保存,而从药贩贩卖时的随意性来看,很难保证其具备完善的药品储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