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达6.5%,创下三年新高。8月CPI同比上涨6.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9.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 1.8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5.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7个百分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指出,大家把中国CPI戏称为“猪肉指数”,把八戒和它的徒子徒孙指责为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是因为生产方式上出现了变化,从以前的农村家家养猪,发展成现在的企业养猪。

中国通胀压力大 欠发达地区CPI高

  梅新育表示,中国通胀的压力比较大,应该说是从新世纪以来这几年的压力比较大。这跟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经历过的通货膨胀相比,也不算是特别明显。因为在80年代或者是90年代前期都经历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变动,最高可以达到20%多。

  目前的通胀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标准水平相比,是明显地上涨了很多,压力显得相当大。但是,它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就是说第一是区域分布,并不是完全平衡的。今年前7个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最大的,并不是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或者是省市自治区,反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落后的省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最大。今年头七个月,多数直辖市和省及行政单位、行政区,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通常都是5%左右,很少有达到6%的。但是青海和宁夏都达到了7% 的涨幅,是最高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农村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比城市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要大。这是两个重大的特点。

通胀祸害大 居民不事生产专注投机

  梅新育说,新中国是在一个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建立的。前不久重庆市刚刚公布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损失的总计,报道称财产损失100亿元法币,这条报道很不明确,它没有说这100亿法币是哪一年、哪一月的币制。法币从30年代初民国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货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实行法币制度以来,到 1949年废除法币改金元券这段时间,通货膨胀的倍数不是6.5%,而是多少亿倍。原来100元法币可以买两桶油的,但末了买不到两颗米。当时的上海的居民是在上午发了工资,下午一定要买米、买布全部花出去,要不然隔一夜就要损失很多。

  纵览国内外、古今中外的情况,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它对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经济上使得整个企业、居民无法进行长期的投资,而且确实企业居民不是把心思精力用在生产上而是用在投机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