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居民印象与官方数据差异大 两原因
梅新育解释说,中国的CPI编制的程序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进行的,选择一定的货币商品服务的篮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采集价格数据,根据不同的权重算出变动的情况。为什么很多公众认为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数据与自身的感觉不相符合?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是根据一揽子消费和服务价格整体变动而出来的。而对公众每天生活来说,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总体的,而是变动涨价幅度最大,这样给他印象最深。所以,要看这种印象跟官方统计讲整个体系的服务篮子的变动的幅度印象本身就有差距。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生活之树常青。我们每天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构成是在不断变动的。在一定时期以内,这还只是量变,经过了足够长的时期,它会形成质变。那个时候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我们就需要对CPI统计的货物和服务的篮子的种类和权重进行调整。这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这样一种感觉的落差。
中国通胀祸首不是“猪” 美宽松货币是主因
梅新育说,从经济学上来讲,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同样多的货物和服务,这样就造成了普遍的、全面的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产少了,二是货币多了。生产减少的原因通常出现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末世。比如说像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历的情况 。
目前,中国通胀是在生产还在大幅度地持续的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它的主要成因应该是货币的因素造成的,以及其他的成本投入价格的变动造成的。首先从货币上面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要指责根源要指责美联储,美国搞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开放经济的大国无论如何都无法置身事外。 再一个就是生产成本的上升,生产成本的上升可以看到,比如说土地、人力等等方面的价格全部都上升了。加薪是令人高兴的事,加薪同时也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光加薪不带来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跟生产不够平衡有关系。大家说中国的CPI是“猪肉指数”。把“八戒”和它的徒子徒孙指责为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原因,不是说猪肉等生产的总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但生产的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原来是一家一户大部分的农户家里都养了猪,大部分的人家都养着鸭鹅。但现在村子里没有人养猪了,也没有人养鸭养鹅了,只有养鱼的。农村里的居民这么多不自己养猪、养家禽,而是对猪肉价钱这些方面消费却比以前成倍地增长了。这种情况下全部地变成了专业化的养殖农户来生产,这样的供求关系的变动也会对价格产生向上的推力。这是第三方面的因素。
总体来说,大家心里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总体说来我们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的对比,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对比,工业品会显得越来越便宜,而农产品相对的价格会显得越来越高。
货币政策适当从紧有必要 遏制通胀更重要
梅新育认为,中国成功地遏制通货膨胀,走出物价上涨的困扰,这只是大家美好的愿望,但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通货膨胀抑制在一定程度以内,就是要保证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地从紧,不能敞开货币这个口子。
最近这几个月,社会上、舆论上的叫声很多,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资金尤其紧张,中小企业倒闭潮之类的,渲染得非常厉害。我们不否认有些中小企业在资金紧张中受的打击比大型企业显得更大。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这一点就放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将大幅度上升,整个社会会翻车。那么我们现在不是在一个好的结果和一个坏的结果之间选择,而是在一个不好的结果和一个更不好的结果之间选择,我们只能选择不好的结果舍弃更不好的结果。货币政策适当从紧,相当一部分企业觉得资金相当紧张这是不好的结果。但整个社会经济因为高通胀翻船更不好解决。我们只能选择不好的结果避免更不好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