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难题多多
因转卖、破产等原因,“锰三角”一些渣场成了“无主”渣场,治理最终只能由地方财政埋单
2005年“锰三角”突出的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中央要求三省市联合治理。记者采访了解到,经多年治理,“锰三角”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确有所改善。
秀山县已关停83家锰粉厂,将原18家电解锰企业整合为7家,同时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商、旅游等产业。松桃县高峰时有78家锰粉厂、56家锰矿,目前已分别缩减为2家、23家,并推动电解锰向高纯硫酸锰等锰系新材料升级。2005年前后,花垣县锰矿有37家,14家电解锰厂年产量近20万吨,经整顿现有5家锰矿、6家电解锰企业,到2022年最终将整合成一家电解锰企业,并依托“边城”景区加快发展文旅产业。
近年来,三县着力治污,水土污染有所缓解。秀山县完善企业治污设施,启动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2017年、2018年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松桃县提出“以消定产”,投入2.6亿元开展锰渣资源化利用、建设集中处置库,今年1至3月实现松桃河出境断面锰、氨氮100%达标。花垣县制定23条电解锰企业整治验收标准,2017—2019年三个地表水断面水质符合三类标准。
尽管如此,记者调研发现,锰三角的生态修复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标准的缺失给水质监管带来较大困难。有大量锰渣沉淀的河流水质为何能达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锰不得超过0.1mg/L,但对非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并无锰含量要求,而“锰三角”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为水库,多数河流不考核锰含量。
受访干部介绍,锰工业的锰排放标准是2mg/L,地表水水质标准中没有锰指标。如果按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锰含量0.1mg/L的标准进行考核,两者相差太大,对河流完全清淤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此外,“锰三角”属洞庭湖支流沅江水系,三县多条河流为跨境河流。虽然“锰三角”签订了污染联合治理协议,但在采访中,三县干部均指责对方存在污染问题,在电解锰生产旺季跨境河流水质仍存超标现象。如花垣县认为上游的松桃县、秀山县产能不减、治污不力,秀山县、松桃县说花垣县的企业也在排污。
而最令基层干部头疼的是如何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三县自2017年以来在锰渣场防渗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建设锰渣渗滤液处理设施,清理转运老渣,对部分遗留渣场实施灌浆处理和封场整治工程等。
但基层干部坦言,由于过去多年锰产业粗放发展,一些锰渣场选址不当,加上喀斯特地貌,灌浆和封场仍难有效防渗,整体搬迁又存二次污染,解决锰渣渗漏污染问题困难重重。
在松桃县蓼皋镇粑坳村老卜茨组,尽管金瑞雷公湾锰渣场2015年封库,但渗漏严重。村民告诉记者,渣库旁边的10余亩田因污染只能撂荒,连鸭子都不敢放进河里养。
尽管当地已建设污水处理站,可一遇暴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就会凸显。记者4月中旬在老卜茨污水处理站看到,因头一天下大雨,大量含锰污水外流至河中,监测仪器上显示这些外流的污水含锰量达到6mg/L。
因转卖、破产等原因,“锰三角”一些渣场成了“无主”渣场,治理最终只能由地方财政埋单。秀山县生态环境局一位干部介绍,当地对一家破产电解锰厂进行渣场转运和土地修复,花费数千万元。花垣县3座锰渣场渗漏,县财政每年要投入3000万元处理渗滤液。
作为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锰三角”陆续获得国家大量资金支持。松桃县巴汤湾锰渣集中处置库获中央资金2500万元,地方投入1亿多元,可由于工程选址不当、施工不达标等,处置库刚建成即发现70多个漏点,整个工程预计要推迟到2020年才能完工。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秀山一家锰企业获得中央财政补贴修建新渣场,却由于选址问题被当地村民抵制,新渣场成了烂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