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94年,品牌发展如火如荼之时,李经纬觉得不能再偏安一隅,健力宝开始谋求国际化,想要角逐世界市场。
1996年,他决定将健力宝总部从三水搬到广州,并主导投资10亿在广州新建了高38层的健力宝大厦。
这座大厦,成了李经纬“下课”的导火索,和健力宝品牌倒下的开始。
健力宝起源于三水,当地政府希望留住这个品牌,但李经纬却拒绝了;加之此前李经纬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已经很紧张,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多......
总之,李经纬既是三水民众眼中的英雄和地方政府的财神爷,也是某些人的眼中钉。偏偏在与政府沟通方面,李经纬始终我行我素,不愿放下身段。
李经纬投资兴建健力宝大厦,并没有获得三水市政府的批准。这笔高昂投资终于将双方多年来的矛盾放置到了台面之上。
随着李经纬作为作为体制内干部即将年满退休(1998年,59岁)而正式爆发。
1998年,三水政府领导开会,主要领导说李经纬可以继续留任,其他领导没有一个站出来附议。
这样的情况让李经纬感到非常不安。此前,李经纬筹划健力宝在香港上市,但终无果。而这次会议后,政府加大了对健力宝资金的掌控力度。
期间,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在饮料市场内狂飙突进,老霸主健力宝却开始显露颓势。
外部不可抗力因素不断的频发时,健力宝的内忧也接踵而至。
从1997年开始,其销量开始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小,营收下滑,整个三水都陷入了困境。
于是政府在数次会议后决定,卖掉健力宝。
为健力宝找“下家”,李经纬和团队本应在排在第一顺位。1999年,他提出公司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三水政府所持有的股份。
这个提议被政府直接拒绝,理由先是“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后又变成“担心经营层的钱来历不明”。
2001年的一次会议上,三水政府领导悉数到齐,90%的人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这次政府会议直接决定了李经纬和健力宝的命运。
消息放出后,各大饮料厂商齐聚三水,其中包括可口可乐、达能、摩根士丹利等巨头集团。
【3】
最终健力宝的股份被三水政府以3.38亿元转让给了浙江国投,一位叫张海的年轻资本家。
早年的报道中,张海据称上学时开了天眼,有特异功能,后来又拜在活佛门下,是个拥有神秘背景的神童。而其的资本颇为神秘。在入主健力宝前,他曾涉足不少上市公司。
这次交易中,张海承诺给三水市政府3.38亿,而出面公司浙江国投是一家国有企业。这样的局面皆大欢喜。
可惜,张海的经营办法远不如其玩资本的手段,他将健力宝搞砸了。
他上任后,觉得健力宝“老土”,于是将品牌更名换面,花大价钱推广新品牌“第五季”;
据称花了几亿做广告,将营销队伍扩充了十多倍,但是有人上门进货,得到了消息是“销售体系还没建好,再等几天”……
那时统治国内饮料行业的,外有可口可乐、百事等巨头,内有宗庆后、钟睒睒这样的人杰,在他们面前,张海可谓一无是处。
2年内,健力宝的营收持续下滑,投资团队的矛盾开始凸显。
2004年,张海被卸去了董事长的职务,这之后,他因为“涉嫌挪用资金2.38亿”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换帅、再换帅,健力宝陷入持续混乱。而全国经销商不愿意放弃这个陪伴多年的品牌,纷纷组团找三水政府谈判,他们甚至愿意出资2亿元来解决健力宝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公司恢复生产。
期间,据说为了稳定军心,李经纬还受邀回了一次健力宝。
后有舆论分析认为:最初从三水政府手里买下健力宝的投资团队,根本没想过经营好这家企业,纯粹是为了炒一手就走。如果单纯出于这个目的,那他们确实赚到了。
2004年,健力宝作价1亿美元卖给了台湾统一集团,“炒家”的账面收益超过1倍。那之后,健力宝依旧没能止住颓势,这个曾经高不可及的品牌,甚至一度销声匿迹,直至近几年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
但显然,已经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