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仿古玉器制作
用汉墓泥土糊玉器上做旧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维翰告诉记者,从一块原料成为一件精美的仿古玉器,主要有几个环节:相料,初坯,造大型,定型,刻纹饰,细作,打磨抛光,做旧处理。现在的仿古玉器行业,表面上就如同湖面波澜不惊,其实底下暗流涌动。“文物有出土和传世两种,出土的文物又分墓出和窖出。仿古玉器在做旧处理的时候,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事玉器生意20多年的李明向记者介绍,在邳州,很多玉雕艺人的作品都是偏向某一个门类。比如说做瓶子的,他就专门仿制瓶子。要仿制的东西原来是什么材料,他们就专门去购买一样的材料。比如是黄玉的,就购买黄玉。是青海玉的就购买青海玉。购买到合适的材料后,然后进行加工。“邳州不少艺人技术精湛,加工不是问题。打磨,抛光,做旧,都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经过刻意打磨做灰、做色后,最后出来的东西十分逼真,很多不懂行的人一不留意就会上当,甚至还能骗过一些所谓的专家。”
“一件仿古玉器要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神似,做旧环节尤其重要。”李明说,玉器做旧须满足许多客观条件,尤其是选料,酸碱程度不同,玉料上面的杂质表现、色泽表现都对仿旧玉有影响。料适于做什么样的旧玉,就仿什么样的玉。 仿做旧玉的方法不外乎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有窑、烤箱、微波炉、煤火炉、电炉、柴炉等,使用的辅料有各种酸碱盐和有机染料、颜料等。
李明告诉记者,酸、碱蚀泡是做旧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各种酸碱对各种玉腐蚀程度不同,产生各种不同效果,再利用着色剂,就可以做各种沁色,这种方法依各人手法不同而仿真效果也不同。为了让玉器看上去成色更好,还会上胶。上了胶的玉器看上去有一层亮光,有油润感,有一种灰皮已浸到玉里去的假象。经过几道工序,如果感觉上旧味不够,火气太大。最后还会把泥土和成泥水状,糊在玉器上,待干后再用布或刷子把表面凸出来的泥去掉,剩余的让它留在缝隙中,看起来像是出土的一样。
“在邳州,汉代的墓葬很多,以前有人在做最后这道工序时,就到刚挖掘的汉墓里拖些墓内的泥土来做旧,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李明说。
古玩街里的行业秘密
冤大头是不懂玉器的富人
“汉代玉凳事实上就是一个玩笑,现在不少权威专家都在质疑这个事情。一件邳州作坊中出来的仿古玉凳,为什么一转眼就成了汉代的并流入拍卖市场拍出天价?”李明说,这其中的玄机就是利益驱动。“当然了,事情能演变到现在这个情况,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实际上都在推波助澜。”
李明说,从业之初,他就是跑老件起家的。所谓“跑老件”,就是在销售仿古玉器时,竭力让买家相信这是古玉器,以此获取暴利。李明向记者解释说,由于这一行暗流涌动,几年前他就已经洗手不干了。“邳州这边做的东西基本上是汉代的,原因是邳州汉墓多,出土的文物也多。很多从业人员在汉墓挖掘的时候或者在博物馆的展品中都看到过很多此类物件。早在多年前,仅仅根据照片,技艺精良的玉雕艺人就做出过高仿的金缕玉衣。”
目前在邳州,跑老件的人就有上千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以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为例,那里摆地摊的大部分都是邳州人。他们在邳州当地收到做工精良的玉器后,经过做旧处理,拿到古玩市场,价格就会翻好几个跟头。不懂的人会以为是老件,就会出高价。当然,冤大头都是那些不懂玉器的富人。“因为风险大,弄不好涉嫌诈骗,所以利润必须高,只要成功一炮,就开和了。”
“为规避风险,跑老件的人一般不会说东西是文物,而让卖家自己看。但是在此过程中,会给卖家很多暗示,比如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是从邳州等地收来的等。”李明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跑老件的时候,一度邳州去北京的火车上,很多邳州人都成群结队出行,场面非常壮观。
邳州玉器行业有5万多从业人员
根据邳州官方的统计,目前当地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介绍,邳州玉雕产业分布在城区的5个片区,分别是向阳村、张庄、宝石玉器城、李口村、三联村,多是小作坊,从事这一行业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普通技工的月薪都要5000多元,很有诱惑力。”
汪如棉告诉记者,邳州的高仿玉器出现在1995年前后,基本上都是根据真品的照片进行仿造,原料有卡瓦石、青海白料和黄料。后来逐渐出现有人“跑老件”了,通过把仿制品当成真品出售,以获取暴利。据汪如棉介绍,目前邳州玉雕产业的年产值大概有二三十个亿,已成当地一个重要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