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媒体曝月饼券灰色利益链 售价高于成本6倍

月饼券的秘密:厂家卖了自己印的“纸”

  广州黄牛老李向记者津津乐道于这个行业“空手套白狼”的一面:“手头最多的是双黄纯白莲蓉月饼券,其实仓库里没货,但劵还在卖。”

  “券比饼多”,已成为广东月饼市场的法则。老李说,每年中秋月饼券都卖不完,但他们并不担心,因为酒家会回收月饼券。

  除了“券比饼多”,月饼厂家近年来还默契地制定了一个规矩:把持券领取月饼的截止时间定在农历八月十三。此时,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的时间。

  湛江某海鲜酒家一名黄姓经理告诉记者,以前每家酒家都会把月饼卖到节前最后一刻,但大概从两三年前起,开始有了上述行业规矩。“这是因为每家酒家卖的月饼券都会多于实际生产的月饼。如果月饼卖得好,可以追加生产;如果卖得不好,可以回收月饼券。”回收月饼券,靠的是黄牛。

  如此一来,月饼券成了一种“虚拟经济”,它的流通过程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天涯论坛上,网友“海富城”分析了月饼券的流通过程:公司以6折~7折的价格从厂家团购月饼票发给员工;员工以4折~6折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黄牛;黄牛把倒卖不掉的月饼券以4折~5折的价格卖回印券的厂家。月饼券转了一圈,厂家实际上却并未卖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月饼,月饼票于是演变为一种“期货类的金融商品”。

  厂家卖了一张自己印的“纸”,就可以赚取相当于券面面值2折的真金白银。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2001年南京冠生园的“陈馅月饼”风波发生以后,国家严厉禁止使用陈馅,许多二三线的酒家不敢生产过多的月饼,担心卖不完导致积压损失。

  而且月饼市场长期以来被一线厂家占据,二三线厂家生存越来越艰难,只好铤而走险,利用炒卖月饼劵从中牟利。

月饼的暴利

50元的成本300元的售价

  在这条利益链中,厂家赚到了钱,黄牛也赚到了钱,不爱吃月饼的消费者把月饼券折现了,爱吃月饼的消费者以低于标价的价格买到了月饼,构造了一幅“多赢”的局面。从中似乎找不到真正的反对者,这条利益链看上去牢不可破。

  而“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在业内人士看来,月饼券的“超印”实则损害了市场的正常运转,最后埋单的是消费者。他们并不讳言,目前市场上的月饼定价普遍虚高,“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由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

  今年中秋节前,“今年月饼涨价约一成已成定局”的新闻传播极广,新闻来源是中国商业联合会,该会在节前一个多月发布报告称:“今年以来,月饼生产的相关原辅料普遍上涨,其中面粉上涨10%左右,白砂糖上涨30%左右,花生油上涨10%左右,豆类涨幅均超20%,包装材质、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相关成本涨幅也均超过10%。”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原料价格上扬并没有影响月饼行业可观的利润空间。

  湛江某海鲜酒家的负责人黄经理向记者透露:“代工生产的月饼平均成本为25~30元/斤。小月饼按个计,2~3元一个,大月饼(特指一斤以上一个的月饼品种)按斤计,8~10元一斤。包装也要成本,铁盒一般6~7元一个,纸盒7~18元一个,最高档的包装盒30多元一个。”

  以该酒家的两种月饼礼盒为例,某款高档月饼标价298元/盒,内含8个小月饼,月饼本身的成本是24元,加上包装成本,总成本约为50元。

  另有一款三斤重的大月饼礼盒,标价368元,总成本也不超过50元。该酒家给出的团购价一般为标价的7折,同样暴利。

  高额的利润让这个行业日趋拥挤。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生产月饼的企业有上万家,年产量超过25万吨,销售额超过150亿元,行业主要骨干企业和地方知名品牌企业年平均增速超过15%。

  甚至非传统月饼生产企业也来分一杯羹——哈根达斯、星巴克、雀巢等洋企业如梦初醒般地积极进入月饼市场争夺中,它们意识到这块“一年一度”的巨大市场仍在连年扩大。

  不少二三线酒家也来凑热闹。月饼的销售周期短,这些商家往往不设立自己的生产线,而是交由他人代工。

  广州市场今年的月饼销量预计超过800万盒,超过去年700万盒的销量。业内对广州月饼市场的前景看好,预计明年广州的月饼销量或可超过1000万盒。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