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5大对策措施
——树立空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推进空域高效灵活使用,实现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
——切实解决飞行繁忙地区飞行矛盾,实现骨干机场进离场航线分离,划定航路上限和下限,改进航路航线和飞行高度层使用方法,规范临时航线使用管理。
——配合地方有关部门完善航空运营管理机制,采取“削峰填谷”等方法,合理安排航班时刻,延长航空运营时间。
——推进军航训练飞行模式改革,积极推进空域分时分层使用,使军事飞行训练空域得到更高效利用。
——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在西部地区实施雷达管制进程。对已实现雷达管制的地区,在符合安全间隔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缩小飞行间隔,提高管制运行效率。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航班延误是中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累积叠加形成的综合性问题,涉及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综合保障能力等诸多因素。解决航班延误问题,需要各方协力、综合治理。
国内航班平均延误1小时 空域改革已在两地试点
记者从中国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了解到,近年来,航班延误数量逐年上升,延误易发地域逐渐扩大,由过去主要集中在京沪穗三地,逐步向大连、青岛、厦门、成都、西安等城市扩散。2010年,国内航班平均延误约1小时,部分航班甚至延误4小时以上。
空军司令部航空管制部负责人称,长春、广州飞行管制分区试点已于2010年底完成,空军还计划今年在沈阳、广州飞行管制区和6个飞行管制分区组织深化试点。试点结束后,国家将研究出台低空空域管理政策法规。如果进展顺利,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望明年在全国推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