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打开
航天员景海鹏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航天员检查天宫一号内的设备
闽南网6月19日讯 昨日14时7分许,神舟九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顺利“牵手”,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顺利完成。17时7分,顺利从神九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发出报告,“感觉良好!”此时,神九和天宫一号组成的组合体已平稳飞行近3个小时。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景海鹏、刘旺、刘洋仿佛灵活的鱼,先后顺利通过对接通道“游”进天宫一号。这舱门间的穿越,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对接“九天”牵手双飞
16日发射的神九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4次变轨,于18日中午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彼此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5公里、400米、140米……飞船在距离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进行最后一次停泊后,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缓缓接近天宫一号。
14时7分许,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环刚一接触,神九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将飞船轻轻推进天宫怀抱。不到8分钟,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4个过程,天宫一号与载客前来的神九稳稳地连接在了一起。此后,神九和天宫一号组合体以7.8公里/秒的速度绕地球飞行。
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飞船上景海鹏、刘旺、刘洋表情轻松、状态良好,不时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
入宫景海鹏先“游”进天宫
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景海鹏先是顺利地打开飞船轨道舱前舱门,然后在刘旺、刘洋帮助下,进入直径为不到1米的对接通道。
17时6分,伴随着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平衡阀的完全松开,景海鹏向前推动天宫一号舱门,舱门缓缓地自下向上打开!北京飞控中心的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约一分钟后,身着印有五星红旗的蓝色舱内工作服的景海鹏,上身前倾,两手摆动,像一条欢快的、迫不及待的鱼儿,又像一只轻盈的、展翅欲飞的鸟儿,慢慢地“游”进天宫一号。
甚至来不及站稳,景海鹏就举起右手,冲着镜头挥手。他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搬家两男航天员装饰“新房”
仅仅一分钟后,刘旺接着“游”进天宫一号。在失重环境下,他有点站立不稳,景海鹏赶紧扶了他一把。
右手扶着舱壁,刘旺用左手冲着镜头招手。
两人很快适应了天宫一号的环境,按照程序往舱壁上安装装置,忙个不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陈欣说,两人主要在做气体采样包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状态设置两项工作,把组合体调试成更适合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环境。“好比搬新家,要先装修房子。天宫一号虽然是‘精装修’,但也得装饰一下。”陈欣笑着说。
天宫一号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较之以往的神舟飞船六七立方米的空间而言,有了很大扩展,更加适合航天员长时间居住。
随着景海鹏和刘旺的调试,天宫一号舱壁上安放的电脑屏幕亮了,室温也调整到20多摄氏度,“家里”渐渐有了生气。
“神舟九号,请通报个人身体情况!”
“神舟九号状态良好。”
微笑在“厦门”拍太空全家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在两人忙活的这段时间里,女航天员刘洋仍留在神舟九号轨道舱内值班。千呼万唤,17时26分,女航天员刘洋终于“游”过舱门,来到天宫。
看到刘洋有种要飘走的感觉,正在工作的刘旺停下手头的工作,扶着她慢慢站稳。性格开朗的刘洋,咧嘴笑了起来。
3位中国航天员齐聚天宫,揭开了亿万中国人期待千年的天宫生活大幕。
全新的环境、宽阔的空间,让初次进驻“天宫”的3位航天员看起来十分兴奋。因为失去重力而要固定住双脚的航天员,互相扶持着转向摄像头,长期的共同训练,让三个人的配合如同家人一般默契。
挥手。微笑。
在厦门测控站上方,在摄像机镜头前向收看电视直播的亿万观众挥手致意,3位航天员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
圆梦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评价3位航天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