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天津市区,感到明显震感的市民跑到户外躲避
闽南网5月29日讯 28日10时22分,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约8公里,北京、天津、秦皇岛、承德等地都有明显震感。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唐山市地震局专家紧急会商,得出了近期唐山市不会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的结论,并及时对外发布。目前,唐山市广大群众心态平稳,生产、生活如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表示,这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唐山震感非常明显
“当时正好在单位办公室,看到办公室顶上的灯开始晃,然后鱼缸里的水都晃得很厉害。”唐山市民温小姐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位于唐山市丰南区,属于市中心的南边,办公室在8楼,震感非常明显。
她告诉记者,一些经历了比较多地震的老同事则表现得比较镇定,他们几乎将所有1976年大地震后的地震都称为“余震”,心中认定“余震”肯定大不了,所以根本也不紧张。
此外,她介绍说,由于唐山经历了大地震,所以现在建房子的时候都很注重抗震的效果,地基打得比较深。而且政府部门也对避震等进行了宣传,她告诉记者,如果碰到地震了,在楼层不能乱跑,要找比较坚固的家具藏起来。
地震后,记者看到,不少北京、天津等地网友均在微博上表示,地震发生时明显感觉到了震动。
据了解,此次唐山地震的震中距离唐山市约25公里,距秦皇岛市约100公里,距天津市约130公里,距北京市约175公里。北京、天津、秦皇岛、廊坊、承德等地均震感明显,辽宁省葫芦岛、盘锦、锦州部分地区也有震感报告。
“余震说”有争议
昨日,唐山市地震局通报称,据初步调查统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此外,经过唐山市地震局专家紧急会商,得出了近期唐山市不会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的结论,并及时对外发布。目前,唐山市广大群众心态平稳,生产、生活如常。
昨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表示,这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张晓东说:“近年来,该地区余震活动水平不高,最大为4级水平,这次4.8级余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的正常起伏活动。”
张晓东表示,本次4.8级地震,震感范围比较大,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的许多地区都有感,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增多。
但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唐山地震属于板内地震,有专家将此次唐山地震归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他个人认为不是很合理。他解释称,尽管此次唐山地震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延震期,但是,如果唐山大地震之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唐山也有地震,“那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之前地震的余震呢?”
据了解,近年来,唐山老震区先后发生了2004年1月20日4.2级,2006年5月3日3.6级、3.8级,2008年3月11日3.9级,2010年3月6日4.2级、4月9日4.1级等地震。
【专家说法】地震云预测是“民间爱好”
“今天一早就开始观测天象,天空中出现了地震云,看来是难免的了。按照日子推算,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内可能不止一次大级别地震……”昨日上午7点43分,这条微博出现在网上,起初没有太多网友注意。两个多小时后,上午10点22分,河北唐山发生4.8级地震。随后,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该网友甚至被称为“预测帝”。
对此,孙士鋐认为,根据“地震云”来预测地震,只能说是民间爱好。
他介绍说,“地震云”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
据了解,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孙士鋐表示,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回顾】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天空电闪雷鸣,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把百年唐山夷为平地。
这场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4202人成为孤儿……一座城市,带着它特有的大地与时代的伤痛,只在数秒之间几乎从地图上被抹去。这是20世纪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这场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的大灾难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唐山大地震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