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沉睡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是一道深刻的时代命题。在南安,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人文的深刻变革,正悄然编织着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杯咖啡唤醒的田园诗意
初秋的大盈溪,风是金色的画笔。沿溪前行,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清香与稻穗的甜润。忽然,视野豁然开朗——金色稻海中央竟浮着一座生态小岛。岛上没有钢筋森林的压迫,只有绿意盎然的龙眼树丛和一幢梦幻的彩虹房子,与稻田共舞出美妙的韵律。
“小岛原本是一片零散的巴掌地,由200余户农户种植。”南安市文体旅集团项目负责人道出打造“稻梦岛”初衷,“秉持‘最大限度保留自然风味’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对田园微改造、精提升,让闲置资源产生新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将巴掌地打造成与自然共生的农文旅融合空间“稻梦岛”,并成功引进乡创品牌“在发呆”咖啡馆和树岛咖啡。“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能让人停下来、静下来的空间,咖啡是媒介,真正的产品是这片独一无二的田园风光和放松的体验。”咖啡馆运营团队负责人吴有峰补充道。乘着“村咖”热潮,五里大盈溪景区以咖啡馆为引爆点,成功将闽南古厝、油菜花田与稻浪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动态取景框,让游客甘愿为风景买单。
这田园诗意的背后,是南安市对大盈溪流域整体规划的深远布局。去年二月,南安正式启动实施“一县一溪一特色”大盈溪(水头段)田园风光项目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国企投入、专业机构运营、村级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旨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他们的做法并非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性工程。围绕“古桥、老街、田园”三大文化元素,通过“文旅+非遗”“文旅+艺术疗愈”“文旅+产业”等模式,构建自然人文会客厅。
于是,古石桥畔回荡着南音、提线木偶的雅韵,田园间穿梭着童话小火车,大盈溪面上飞驰着欢乐的皮划艇……而今,这片充满活力的田园又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金秋盈溪水·头运享成功”五里大溪首届田园漫跑暨稻梦艺术派对9月28日热情启幕。大盈溪彩虹漫道上,稻浪翻金、秋水如镜,参与者在奔跑中感受风吹麦浪与经典非遗项目,进一步丰富大盈溪的文旅体验层次。
今年来,这里已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仅“五一”期间“稻梦守望”主题活动便吸引约5万人次,引入的“在发呆”咖啡馆泉州首店,5个月营收即超80万元,充分验证了市场对高品质田园文旅体验的旺盛需求。
沃野重塑的共富篇章
大盈溪项目的火热,不仅为游客开辟了“诗和远方”的新天地,更如同注入一池春水的活鱼,为本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切的基石,始于一场高效的土地流转实践。
“我们通过‘小田并大田’,重新‘开岸’归整,不到1个月,大盈溪流域3个村庄就成功流转了1000多亩耕地,实现了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由零碎到连片的根本性转变。”今年4月,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此召开,水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一变革直接提升了土地价值和村民收益。朴一村村民吕良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我的田地租给种植户,一年租金就一两百元。这次租金涨了十倍,而且一租十年,心里特别踏实!”
土地流转释放的活力,转化为带动就业的强劲动能。随着项目发展大盈溪流域掀起了乡村文旅、石材产业配套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创业创新浪潮。据统计,项目为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提供了超4万个就业岗位,有效帮助近2万名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同时,南安探索培育的“资产盘活型”“资源利用型”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落地生根,推动大盈溪流域10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58万元,走出了一条以产业繁荣促进“产城村人”融合共富的新路径。
而大盈溪的魅力,远不止于旅游观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流转的土地进行了灌排化、机械化、生态化、田园化和数字化的“五化”提升。在朴一村的五化农田示范基地,虫情测报仪、气象监测系统、风吸式杀虫灯等智慧农业设施一应俱全。农业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饭”“凭经验下地”。这种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飞跃,不仅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更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如今,大盈溪水清岸绿,稻浪千重,古桥新生,乡村欢腾,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未来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这颗镶嵌在闽南大地上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着成为南安乃至泉州文旅新地标和乡村振兴样板的目标稳步迈进,奏响着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田园交响乐。
(胡勇 戴凯鹏 黄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