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程,共创未来!
7月27日,由华侨大学与南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院名启用暨福建省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单位揭牌仪式,在南安市水头镇海西石材城华侨大学石材产业中心举行。
一个是全国千亿县、制造业大市,拥有世界石都、中国建材之乡、水暖之乡、高端装备之城等一大批产业名片,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县域第16强、工业百强第12强;一个是国家重点扶植大学、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科创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本次活动中,两块闪亮招牌的落定,成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向更高能级、更深层次迈进的关键里程碑。
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新大楼效果图
锻造一流人才队伍
四年前,校地共建的“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四年来,研究院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石材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系统推进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平台建设及产教融合工作,将人才队伍带进产业,将实验室建在车间,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初步构建起“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研究院会聚了华侨大学多学科23名优秀教师,其中包括16名常驻教师、16名具有高级职称、15名具有博士学位、14人获认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6人次获批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9人次获批为泉州市科技特派员,5人次获批为南安市科技特派员,1名教师被认定为中级技术经理人。
此外,研究院入职工程师、技术员、行政人员及实习生团队,外聘行业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双向支撑体系。为打造区域人才新高地,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华侨大学特为研究院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面向全校招生,形成“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截至2025年7月,累计招收研究生100余名。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院在课程体系方面,开设创新创业讲座、石材加工技术、石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等特色课程,结合“行走的课堂”“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推动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研究院联合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与环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建立华侨大学研究生工作站。
同时,研究院在环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福建巨邦机械有限公司、鹏翔实业有限公司、福建金福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锐丰源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泉州盛誉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了7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与泉州市盛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共有7名学生在企业联合培养。
产学研融合结硕果
在人才与平台的双重保障下,研究院围绕产业转型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研究院通过走访调研,设立了6项产业化项目,组织机械、土木、建筑等学科的老师探索PI制,积极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目前,这些项目已陆续形成政府支持项目并在产业界得到应用。
其中,石材多线切割技术及装备获批泉州市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并成功推广应用和标准制定,得到政府和产业界广泛赞誉。
研究院依托政策支持,已成功打造多层次科研与服务平台,包括:福建省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首批试点单位、泉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泉州市人才之家、泉州市创新券服务机构、泉州市大院大所、泉州市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泉州市科协产学研合作试点单位等7个平台。目前,研究院正在申报福建省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四年间,研究院与南安市企业签约技术合作或联合申报研发项目数量约17项,有6项技术成果被当地企业采用;获批福建省重大专项、泉州市揭榜挂帅项目、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第六批、第七批)、泉州市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等6项项目,承担企业委托攻关项目15项。
在专利申请方面,研究院申请发明专利数量逐年增长,四年间共申请发明专利93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24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4件。研究院转移落地26件专利,并以知识产权入股形式探索转化路径,打通产学研用通道。
研究院积极开展石材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沙龙等活动,受益人员合计超过6500名。
2022年至今已有27名硕博研究生顺利毕业,实现100%就业,有1名研究生留院工作,其余学生任职单位涵盖中国计量大学、厦门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漳州学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泉州城建集团等,就业范围涵盖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城市建设等领域,充分展示了研究院人才培养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智能制造正成为重塑制造业版图、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殷切嘱托“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此次活动,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不仅是名称的更新迭代,更是使命的升华蝶变、功能的能级跃迁,必将为南安、泉州乃至全省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能。
(何金 李春萍 黄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