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籍印尼华侨王国明逝世
新一期读诗班快开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再也不会出现
王国明老先生早年在贵峰村读诗班执教。(资料图)
2025年7月3日,祖籍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的王国明在印尼逝世,享年98岁。消息传出后,贵峰村乡亲们纷纷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深切哀悼。
王国明于1927年出生,1948年远赴印尼谋生。1985年,他回乡独资创办贵峰读诗班。40年来,该读诗班已培养学员9000多人次,并助力贵峰村成功获评“中华第一诗村”和“中国楹联文化村”两个国家级文化品牌。
回乡创办读诗班造就“中华第一诗村”美誉
在溪美街道贵峰村村口,一块刻有“中华第一诗村”的醒目石雕矗立在国道358线旁,这是1995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贵峰村的称号。每年暑期,贵峰小学内便会传出阵阵用闽南语吟诵诗词的声音。
读诗班由王国明于1985年创办。1984年,王国明回乡过春节,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倍感欣慰。然而,村里人对古典诗词的生疏与淡漠,令他忧心忡忡。他发现,村民大多数不知平仄、不懂吟诵诗词。“贵峰村在明清时期曾经出过‘三进士六举人’,是个文化村,怎能对古典诗词如此生疏?”于是,他四处奔波,广泛搜集唐诗宋词,翻看辞源辞海,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自创吟法,并利用学生暑假回乡、高考结束之际,举办了首期读诗班,教授诗词含义、平仄韵律、闽南方言文白吟唱方法等。
数十年间,王国明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书店,购买图书、编撰教材、创作诗词、吟诵曲调。“乡教承延负我肩,书坊到处觅诗篇。平生浅学虽无几,将尽所知荐少年。”这首王国明创作的《购书有感》道尽了他传承传统诗词文化的殷殷之心。
在他的努力下,40年来,读诗班已培养学员9000多人次,教过3000多首诗词。贵峰村能吟诗诵词的村民达40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诗村”。而他,也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中华诗词吟诵家。
他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海内外贵峰人
2019年,90多岁的王国明虽腿脚不便,但依然坐在轮椅上,让保姆从印尼首都推上飞机,顶着万米高空的气压飞越重洋,准时回乡举办读诗班。
这位将毕生心血献给诗词与乡情的老人,用行动诠释了对故土的眷恋。然而,7月3日下午,一则讣告传来:“中华第一诗村创始人王国明先生于2025年7月3日4点10分在印尼安详辞世,享年98岁高龄。”消息一出,贵峰村乡亲们纷纷在网络平台上表达深沉哀悼。7月8日,王国明的出殡仪式将在印尼举行,贵峰村村委会、贵峰诗社及乡亲代表将前往吊唁。
“没有王国明先生,就没有现在贵峰村‘野老牧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景象。”贵峰诗社常务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王赎回告诉记者,很多人在读诗班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词。
王赎回还记得,20多年前,王国明回乡期间,得知贵峰小学缺少腰鼓等设备,两人一起搭班车前往泉州采购的场景。当时70多岁的王国明健步如飞,一家一家认真挑选,最终购买了2000多元的设备。午饭时,却是简单的一饭、一汤、一青菜,花费不到5元。“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他非常舍得花钱。在日常生活中,他却非常朴素。”
除了办读诗班,王国明始终心系桑梓。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积极带头并发动海外侨亲捐资助学。从溪美贵峰村,到仑苍镇、金淘镇,再到偏远山区建宁县,都留下他慷慨解囊的印记。不仅如此,王国明每年回乡都会购买许多药材送亲赠友。前些年,因邻居基建需要,他主动拆掉老屋的围墙。这些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口碑。
王国明的奉献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海内外贵峰人。在他的感召下,大家以各种方式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建设。如今,步入贵峰小学,崭新的综合楼(自芳礼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校园里萦绕的琅琅书声交相辉映。村里的孤寡老幼及困难群体,也得到由热心村民发起成立的“贵峰阳光爱心基金会”的持续关爱。
今年,第39期的读诗班将于7月11日如期开班。那个熟悉的身影却再也不会出现了……
(记者 王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