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晴好天气,让南安市区的景色显得越发美丽,吸引不少市民出门游玩。2020年,南安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1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2.72,同比改善15%。特别是10月、11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58个县级市排名第十,泉州第二;12月在全省排名第十三,泉州第三,交出了一份令市民满意的“蓝天答卷”。
这些关键指标的变化,得益于过去一年泉州市南安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南安生态环境局”)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联防联控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管控效度,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今年党代会上提出的重要工作。昨日,记者从南安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月1日起施行。重点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将是南安生态环境局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
“碳排放过量会给气候、空气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南安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南安每个重点项目、重点排放单位必须要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进行注册登记,当他们超过制定的碳排放配额量时,就需要登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该负责人介绍,通过碳排放权做交易,能够让企业认识到碳排放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碳排放交易对排放配额的重要价值,这样就会激励企业做好低碳创新,提升控制碳排放意识。
“碳排放量降下来了,空气质量自然也会改善。”该负责人表示,南安生态环境局还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的原则,在全市选定40个精准减排项目,目前已完成39个。
走进南安市恒发纸品包装有限公司的一间锅炉厂房,原来的燃煤锅炉改为燃气锅炉后,干净整洁许多。“2020年,我们加强了部门联动,成立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小组,负责巡查企业和在建工程的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及在建工程的负责人进行约谈并限时整改。”该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管控小组指导了16家采用喷雾干燥塔与窑炉废气合并为一个治理系统的建陶企业,并加装企业环保用电监测系统,用以辅助对污染天气、重大活动等应急管控期间各企业错峰生产情况的监管。
源头管控打造美丽新南安
为了强化环评质量把控,南安生态环境局强化了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信用红黑榜,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倡导环评单位自觉抵制恶意竞争、市场垄断、超出技术能力承揽环评业务等行为,有效净化了环评市场。
“1月份,我们就对去年12月环评编制质量进行了通报,对环评质量得分57分的重庆市江津区成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及环评质量得分58分的福建盖尔博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失信记分,6个月内不得在南安市场承接新的环评业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6月以来,行政审核审批科累计完成对468个项目、78个环评中介服务机构和项目编制负责人的环评编制质量考评。强制1家不及格环评公司退出中介超市,5家环评公司落实整改措施。
一年多来,南安生态环境局还积极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严把新上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污染源,严禁电镀、漂染、化工、造纸等重污染工业项目落地,聚集重点项目落地需求,主动靠前、提前介入,提高环评文件审批效率。
“‘三线一单’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安共划分了包括桃源水库水源保护区、晋江干流水源保护区、北高干渠水源保护区、罗山省级森林公园、五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清源山风景区、美林水厂水源保护区、灵应省级森林公园、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优先管控单元;包括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及乡镇级其他园区在内的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
“‘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后,比起原先的环境功能区划,将更有利于南安的发展。”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三线一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下一步,南安生态环境局将以“三线一单”落地实施为抓手,构建区域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规划、园区、项目不同层面环境准入,进一步优化环评管理,切实提高环评文件质量,努力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新南安。(海丝商报记者庄树鸿李想通讯员陈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