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泉州市,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文物保护思想深入人心,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与官方共同为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南安,就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这也是南安市首个文保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却为了相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文保单位迎来“老朋友”
前些天,位于南安石井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宪第,再次迎来了它的老朋友——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不久前,中宪第的屋顶部分完成修葺,但路边却还残留着一些砖瓦泥灰,显得有些杂乱。春雨刚刚停歇,为了方便路人通行,郑新新等7位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开始了工作。他们有的拿着大扫帚,将路面上的尘土清扫得干干净净;有的拿着铲子,将废弃的砖瓦铲起放入推车中;不多时,整条路面焕然一新。
俗话说“春天孩子脸”,等到志愿者们清理完路面,天上竟又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志愿者们走入中宪第,再一次欣赏这座已经走过了无数次的宅第,心中涌动的,只有对这片土地无尽的热忱与责任。此前,该服务队已经多次走进中宪第,清洁里面及周边的卫生。
为保护文化遗产走到一起
2018年6月,在南安市文体新局的指导支持与石井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安市第一支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
文保志愿者服务队为同一个梦想聚在了一起
谈起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志愿服务队队长郑培群表示,是为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弘扬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保护石井珍贵文化遗产。除了他自己来自石井镇文化站,其他12名成员职业各异,有镇村干部、作家、老师、个体工商户、社会工作者等。
他透露称,服务队成立之际,成员郑新新、赵守林两人还将自家珍藏的文物及书籍捐给南安市博物馆。郑新新无偿捐赠了郑成功父子铸造的明代铜币、明清时期水陆兵器、《郑成功调查集》及清末衣服、民国票据等19件文物;赵守林则捐赠了郭沫若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及上海大方书局印行的新青年故事丛刊《郑成功》书籍。
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参与
“这些文物都是泉州的宝贝啊!早些年我们不懂,失去了好多好东西,实在可惜。现在可不能这样了,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市民的职责所在,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作为南安市石井延平王祠管委会主任、泉州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郑新新长期致力于郑成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深有感触。
志愿者在打扫“海上视师”周边的卫生
在郑新新看来,把文物捐出来,身体力行,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郑成功等先辈的过去以及他们的英雄精神,也可以促进交流。
成立近一年,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召集了10多次保护行动,足迹遍布石井铳城遗址成功楼、延平王祠、中宪第、“海上视师”、杨子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变成一种常态。”
如今,在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关注文化遗产,加入保护文物古迹行列。(泉州晚报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吴冠标 文/图)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车组件2025-05-07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