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十年农订会 两岸携手共发展
南安,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在国家商务部的直接领导下,2008年9月6日,南安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一步一个脚印,农订盛会进入第十年,专业化程度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然成为海峡两岸服务两岸农业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食品展会上热销。(林劲峰 摄)
据统计,前面九届农订会已累计签订购销合同(合作意向)1942份、成交金额达136.52亿元,对台辐射范围实现从局部到全岛超过500家企业和团体,共签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合作项目538个,展销品种从单一水果到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合作领域从仅限农渔产品展销发展到开展深加工合作和台杂品贸易,展销范围由两岸农渔产品扩大到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
时至今日,农订会经贸合作外延也不断延伸,参展商已经由海峡两岸逐步扩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地区。
南安“屁股面”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劲峰 摄)
“铁粉”“新粉”齐聚一堂
泉州网9月18日讯(记者 王宇静 黄耿煌 通讯员 林志东 陈鑫炜 黄瑜鹏)农订会十年,见证了两岸农产品贸易流通的一步步发展,也培育了两岸农人们的深厚感情。目前参加农订会的台湾展商中有30%左右系年年参展的“铁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新粉”无论在创新方面还是体量上都可圈可点。昨日,在第十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上,“铁粉”与“新粉”齐聚一堂,共话两岸的共荣与友谊。
“一带一路”展馆,土耳其的手工碟子按直径大小来算钱。 (王宇静 摄)
老朋友风雨同路 携手成长
台湾冠联茶业的谢启旭是农订会的“铁粉”之一。祖籍安溪虎邱的他在台湾也仍然承袭着茶业的DNA。从第一届农订会至今,他每一届都没落下,热衷与大陆茶人交流的他经常带着台湾的茶叶到祖国大陆各地参与斗茶,捧回大小奖项无数。不过在他心中,最珍惜的是他每届农订会前都会取出来的一本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十年来在农订会结识的老朋友,姓名、电话、单位……每一个都详细记载。其中交情最厚的是前来为他提供志愿服务的南安职专青年志愿者。“我跟这些小朋友们都成了老朋友,农订会过后仍然保持联系,下一届农订会时还过来帮忙。”谢启旭说。
“十年来,这里进步很快。”台湾省云林县西螺镇农会秘书沈培昇也是陪伴了农订会十年的老朋友。他说,十年来南安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很快,每两三年就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他们眼里蕴含着希望和商机,这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提高,对台湾精细化的农产品接受度就更高了。“在这里,我们更容易找到经销商、代理商,同时也能更好地看到市场的变化,并随之作出调整。”沈培昇说,农订会已经成为他们观察市场风向的一个窗口。
连续十年参展农订会的,除了这些从始至终的老朋友外,还有接班的“农订二代”。台湾天岭茗茶的李佳勋开口便说,“我们卖的不是茶叶,而是感情”。2008年第一届农订会他们就来参展了,一开始是李佳勋的父亲,后来是他姐姐负责,近6年来则由他负责。“公司主营台湾的高山茶。”李佳勋说,对于他们而言,成本低、位置近、服务好的农订会更像是一场“亲友见面会”。台湾的老朋友,还有泉州及周边地区的老客户,每年上万斤的好茶叶,大概有近一半都是通过农订会平台及相关渠道销往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