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南安市经信局获悉,《南安市贯彻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发布。
根据方案,南安将围绕“一个核心目标、两大发展方向、三个实施途径、四大发展支撑”的总体思路,率先形成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南安制造业整体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使南安市先进制造业成为推动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的重要引擎。
其中,“一个核心目标”即围绕基本建成链接台湾海峡、服务“一带一路”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全面推动南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动力,为泉州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供地方样板。
“两大发展方向”即增强创新动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改革动力,提高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三个实施途径”即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方面,南安将构建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研发公共平台,同时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企业,研发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四大发展支撑”即以更大力度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支撑作用;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政策支撑作用;以更大力度促进园区集聚优化,增强载体支撑作用;以更大力度培育引进高端重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作用。
根据方案,南安将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到2019年,立足南安特色产业基础,通过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整合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装备、纺织鞋服、塑料化工、日用轻工六大主导产业和新一代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将南安打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
方案提出,南安将做好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四大主要任务,努力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空间优化六方面实现长足进步。
六大创建目标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11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家;上市企业达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
质量效益
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19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2万元/人年;质量品牌大幅提升,产品省级以上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在94%以上;新增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联盟或团体标准达20项以上;完善提升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15家以上企业实行先进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获中国驰名商标32个。
优化结构
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9年,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装备、纺织鞋服、塑料化工和日用轻工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分别超过689亿元、318亿元、669亿元、316亿元、243亿元和3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5%、13.0%、14.5%、11.5%、13.5%和12.5%左右。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
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推广应用,2019年,实现节能和环保产业产值达72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万元GDP建设用地比2015年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3.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能耗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
两化融合(智能制造)
2019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通过企业力争达到3家以上,建设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30个以上;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推广应用率达50%,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中每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达到50台;开发出1项重大数字化智能产品;全面普及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应用;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建设6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车间/企业,培育1个示范性智能制造车间/企业。
空间优化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2019年,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12个,建成配套完备的新兴产业基地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记者 赖香珠 通讯员 苏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