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代理人古努-巴布来村庄催款,他被称为“死神”,因为经过他催债后总有农民会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古努-巴布看似是个凶恶的坏蛋,其实他自己的家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的家在沿海的村庄,容易遭到飓风和洪水的侵袭,他想尽快让家人从那里搬出来。
老人去见这位银行代理人,想要请求他免除儿子的债务。两人达成了某种共识,建立了一种奇异的合作关系。
这部电影正是通过银行经理人和盲眼老人的契约,讲述了两个家庭悲伤的故事,他们面对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贫穷问题。
没有艳丽的色调,触目可及全是干旱的黄土地,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大风扬起的沙尘,太阳火热炙烤下汗水的粘腻。导演用镜头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印度村庄。这份真实,也让电影更加打动人。
导演明确点出了贫困和痛苦的原因,即气候变化。正如影片开头所说:“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未来的议题,而是就在此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一个家庭忍受着干旱,而另一个家庭遭受着飓风带来的洪水。他们悲剧的源头,是天灾。这样的天灾破坏了农业,让人陷入饥饿与贫困,夺去了人们的生命。这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达的,也是整个印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这样的真实同样反映在影片的技术层面上,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自然光, 这使每一个镜头中的情感都更加深刻和绵长。声音的运用也异曲同工,鸟鸣、蝉鸣等自然声的采集让画面立体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配乐里则用上了乌德琴、波斯西塔琴和尤克里里。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遥远的山的另一边传过来,更给影片增添了一股忧伤和无奈。
希望这部获得过“印度奥斯卡”的影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也会有所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