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秘巨星》仍在影院热映中,每天的平均排片量也保持在15%左右。《神秘巨星》豆瓣评分为8分,稍逊《摔跤吧!爸爸》的9.1分。
在获得“文青”青睐的同时,两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层极广,还有一个数字不容忽视,本科学历以下观影人群占比超70%。和《战狼2》票房爆发、但口碑严重两极分化不同,两部阿米尔·汗领衔的印度片,将不同年龄、阶层、学历、趣味的中国观众统一到了一部电影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曾面对记者调侃印度片“一言不合就歌舞”,回答道:这是因为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宗教和种族都是分裂社会的隐患。而歌舞是共通的语言,共有的娱乐。
宝莱坞作为主流商业电影制造商,一直试图弥合矛盾,消除区隔的梦工厂。他们的策略不是遮蔽和逃避问题,而是靠暴露现实困境,再用人的情感,达成圆满的想象性社会共识。
歌舞之外
中国老一辈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篷车》和《流浪者》。彼时“又唱又跳”活泼明快的印度电影,曾给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鲜的大众文化自由与活力。
《大篷车》的制片人塔西尔·胡赛因、导演纳西尔·胡赛因分别是阿米尔·汗的爸爸和叔叔。印度从1913年拍出第一部电影开始,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没有中断。操持电影业多为阿米尔·汗一类的电影世家,这些电影世家重视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个人声誉,在业内看来,不会轻易被资本绑架。
印度电影并没有一直活跃在中国市场。2000年以来,在国内公映的印度电影只有十多部,每年34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基本给了好莱坞。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印度电影针对国际市场的要素,更多关注娱乐、爱情、高科技,本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但未必太突出,找到国际市场上不同文化之间对电影欣赏的共性,然后加入一些本土元素。
宝莱坞电影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从《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情感、励志、幽默、娱乐等元素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