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之外
中国老一辈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篷车》和《流浪者》。彼时“又唱又跳”活泼明快的印度电影,曾给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鲜的大众文化自由与活力。
《大篷车》的制片人塔西尔·胡赛因、导演纳西尔·胡赛因分别是阿米尔·汗的爸爸和叔叔。印度从1913年拍出第一部电影开始,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没有中断。操持电影业多为阿米尔·汗一类的电影世家,这些电影世家重视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个人声誉,在业内看来,不会轻易被资本绑架。
印度电影并没有一直活跃在中国市场。2000年以来,在国内公映的印度电影只有十多部,每年34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基本给了好莱坞。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印度电影针对国际市场的要素,更多关注娱乐、爱情、高科技,本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但未必太突出,找到国际市场上不同文化之间对电影欣赏的共性,然后加入一些本土元素。
宝莱坞电影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从《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情感、励志、幽默、娱乐等元素大大增加。
无处安放的“产能”
《神秘巨星》中女孩坚持歌唱理想,突破万难,最终站上了向往的舞台。但比起奖杯,她更在乎的是母亲。印度电影能在海外叫座,在业内看来,也许不仅仅是叙述模式上的好莱坞化,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取向上——价值观和国际普遍适用的价值一致。
2002年国内公映的《印度往事》由阿米尔·汗主演。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讲述殖民时期受英国人压迫的印度农民,在板球比赛上打败了殖民者,获得解放。2010年上映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由沙鲁克·汗主演,讲述“9·11”之后,不懈地为自己正名。
两部影片都是通过世界普遍通用的价值观、人类共通的情感——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宽容理解、反歧视、爱心来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