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只是起点,中国科幻产业潜力巨大”——专访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
“越来越多机构、个人和资本开始关注科幻领域,《流浪地球》只是起点,中国科幻产业潜力巨大。”中国科幻作家、《三体》《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一身便装、脸上时常带着微笑……25日至27日在重庆举行的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超级盛典期间,56岁的刘慈欣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初,由刘慈欣原著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创下46.55亿元票房,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此前,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并于2015年获得雨果奖。
“过去的10年,中国科幻产业进步很快,科幻影视、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刘慈欣说,但在科幻领域有影响力的作者、优秀的作品还是很少。
刘慈欣说,世界级的科幻作品大多数是美国科幻作品,相比之下,中国科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美国活跃的科幻作家有近2000人,而中国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家只有30人左右,差距显而易见。”刘慈欣坦言。
在刘慈欣看来,中国科幻界应从创作上发力,尽管近年来《三体》《北京折叠》等科幻作品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大奖,但中国仍然需要更多在国际国内舞台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从今年初的《流浪地球》引发轰动效应,到年中一些科幻电影票房折戟,国产科幻电影在曲折中前行。但刘慈欣坚信,中国科幻电影依然前景可期。
“不可能每一部科幻影视作品都很优秀,更不可能每一部作品都是经典,经典的科幻电影必须有数量庞大的影片基础,就像一个金字塔,既要有塔尖,也要有庞大的基座。”刘慈欣说,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数量庞大的科幻片基础之上,只是大家没看到那些被时间淹没掉的、普通的作品。
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电影还处于需要积累“塔基”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幻电影将继续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亮点,这将有力带动科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根据刘慈欣代表作《三体》改编的同名科幻电影,一直备受期待。对此,刘慈欣表示,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创作形式,二者的受众也不同,对于电影而言,自己会给制片方更多的空间。
“电影面向的是市场大众,希望电影版《三体》大胆尝试,用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故事呈现出来,突破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时的瓶颈。”刘慈欣说。(新华社记者赵宇飞 路一凡 吴燕霞)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