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导演在上映之前会设想自己的电影不受欢迎,他们大部分会认为自己的电影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可爱。但是对于高希希这样的导演来说,可能电影拍完,跟他已经没有关系,宣发不过是另外一份工作。或许正是他这样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高产。他是不折不扣的行动者。
高希希说《游戏规则》是要讲一个关于规则制定的故事,灵感来自于美国电影《教父》。电影里的教父想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最终还是受限于法律和社会结构,变成了游戏规则的跟随者。
“说起来有点矫情。”讲完故事的主旨时,高希希竟然补上了这么一句。事实上,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已经说过,实用主义者不习惯给自己所做的事情加上思想包袱。
但我们并不怀疑《游戏规则》这个故事的真诚性,因为高希希导演在讲到他自己的选择时,为电影主旨提供了最真实的角度。
“后面的时间我会比较多的放在电影上,虽然电影看上去风险大,但可控性更强。电视剧已经变成了一个求人的买卖,主动权不在观众手上,而是在平台手上,平台的口味决定故事的生死,而不是观众的喜好。所以接下来,如果网络跟我有协议,我可能会拍一部,如果没有,我应该不敢再做。而电影不一样,还是故事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我搞懂,我就能拍出观众喜爱的故事。”或许这可以看作是高希希导演与影视剧“规则”的博弈,我们很好奇这种博弈换成另外一个外观,会被怎么表现出来。(文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