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兴,带动百业旺。走进乡村田野,逃离城市喧嚣,品尝特色水果和地道农家菜,体验归园田居的休闲生活......如今,这样的休闲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周末、假期等休闲新选择。市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乡村自然风貌、生态人文、客家美食、民俗风情等优势突出,建议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潜能,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
乡村美带旺乡村游,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火爆,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打卡地纷纷涌现。
“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可以结合各个乡村实际和地域特色,在保持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保护性开发传统村落和民俗风情村寨。”市政协委员何伟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当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精品乡村休闲旅游景区景点,而不是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保护好、改造好、利用好。在融合发展中,深度挖掘乡村自然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等,依托传统村落等建设项目,深入发掘提炼本地的非遗、民俗等乡村风情基因,丰富乡村旅游生活内容。连城县培田古民居就以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成为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有“民间故宫”之美誉。当地依托独特的生态和历史人文优势,因地制宜举办了元宵灯会、春耕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打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品牌,让乡村资源优势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丰富产品内涵 创新融合模式
围绕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文旅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工程,促进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康养、研学、观光采摘、文化传承、客家美食等领域融合发展,创新开发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
市政协委员们认为,我市广大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提供“近郊游”“周末游”“体验游”等多元旅游消费选择,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进一步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获得感,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完善配套设施 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体现于旅游资源、文化体验的比拼,也体现于旅游设施设备及服务的水平,完善的乡村配套设施和提供干净舒适的乡村环境是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基本要件之一。
“持续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软硬件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让游客们愿意来、喜欢来,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事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何伟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提档升级停车场、游客休息室、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补齐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短板。另一方面,要结合乡土人文特色,从传统的农家乐模式向休闲旅游度假区转型,引导和帮助乡村居民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乡村农家乐和休闲民宿,创造舒适的旅游居住环境。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着眼于游客体验,要从根本入手,从服务质量入手,“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让游客看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持续提升我市休闲旅游品质。(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