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连城县赖源乡科明村的“幸福工程”食用菌种植基地,菇棚里菌棒整齐摆放,朵朵圆润饱满、竞相绽开的香菇,香气四溢,忙着采摘香菇的菇农们笑开了颜,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科明村位于被当地人称为“东伯利亚”的赖源乡西部,基础设施差、人口流出大、村民收入单一,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振兴路?
赖源乡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们扎根在村里,走村串户听意见,走出去寻“良策”,在多方论证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菇香溢·党旗红”党建品牌为引领,组织发动村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香菇种植初期投入大,缺乏资金成为村民发展种菇的最大阻碍。赖源乡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扶持项目、“幸福工程”帮扶项目、“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认种等,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建设3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打造“菇菇小寨”主题农旅村寨。
基地建起后,技术是关键。对于种田管竹过日子的农民来说,种香菇一窍不通,也担心成本投入没有回报。为打消村民们的顾念,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开种,并组建科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引领村民种植香菇;乡里则组织菇农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经验,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村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村民种好香菇。村民们看到香菇一茬接一茬的丰收,也就打消了顾虑自发加入到合作社。
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科明村的香菇越种越好,可香菇的销售渠道却遇到难题,一度造成滞销。村里和乡里了解难处后四处帮忙寻找销路,把解决对策瞄准了电商,积极联系客家媳妇小伍、野山电商等连城电商企业,利用电商平台,将香菇销售一空,帮助菇农挽回经济损失40多万元。如今,有了电商的帮助解决销路问题,科明村正带领菇农们满心欢喜采摘当季的香菇,通过电商进行销售。
产业兴百姓富。如今,赖源乡年种植菌棒数20万筒以上,产值达200万元以上,种植户平均年增收6万元以上,小香菇成了村民们的“致富伞”。(通讯员 黄水林 谢苇妍 陈佳鑫)